第(1/3)頁 一路風雨兼程,二月下旬,徐月一家在走錯三次路的前提下,終于橫跨渤海郡,來到了它最東邊的港口——易京。 這里的人說方言語速很快,有時連徐月都聽出不出對方說了什么。 好在一家子學習能力不錯,基本交流還是沒問題的。 有徐二娘做的假戶口本在,一家子接連順利渡過好幾個關卡,別人問要去做什么,統一口徑都是回復對方:我們要去奔喪。 這年頭不遠萬里前去奔喪是一件值得夸獎的善事,守衛們基本都不會繼續盤問下去。 易京是座繁華的海邊城市,這里有港口,上面停的船卻很少。 一眼能夠看到的,不是官船,而是私船,多為當地世家豪強用來運送貨物的貨船。 最大的船,船身長60步(兩足一步,一步一米三,約78米),寬十步(13米),共三層,上面立著一面鮮紅旗幟,上寫著“公孫”二字。 徐月記得三國時期,吳國戰船和規模最龐大,光小船就有數千只,其中最大的戰船有五層樓,長120步,開四門,能在船上走馬車,能載2000余人。 這規模,堪比現代小型戰艦載量,可見古人智慧。 一行人在易京找了一家官方驛站住下,就兵分三路行動起來。 徐大帶著徐二娘出門打聽大船信息,王氏留下在客棧收拾打點,看著王家姐弟的同時,同驛館里的商賈探聽海上的情況。 而徐大郎徐月兄妹倆,則跟著王大有一起,牽著還沒坐熱乎的牛車,前往東市,準備販賣。 易京靠海,畜牧業是短板,牛馬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之前王氏花近九千錢置辦下來的牛車,在易京市場上,隨便有人開價都是一萬起步。 特別是徐家的大青牛,收拾得又干凈,看起來也壯實,面貌也屬上佳,在一眾歪瓜裂棗面前,格外突出。 有位前來采辦的大戶管家,出價八匹絹布準備換牛和車。 絹是比帛更細密且有色彩的布料,比絲帛更好,一匹絹布大約1500錢,八匹絹相當于一萬二千錢,于是徐月就拍板賣了。 這一路上徐二娘就給大青牛喂些草料,值不了幾個錢,這么一算,白坐了這么久牛車不說,還能另賺三千錢,簡直不要太劃得來。 王大有腸子都晦青了,只恨自己之前沒跟著王氏,咬咬牙也置辦一輛。 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現在說什么都晚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