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一來,非但山東局勢即將天翻地覆,隨著戰局的發展,宋、金、蒙之間的關系,也可能發生或微妙、或重大的變化。 金國已在各地調兵遣將,向山東集結,是個傾國出擊、死保東平的架勢。 東平確實不能不保,但是,金國這個架勢—— 哼,還是要大打野戰的架勢呀。 吳浩以為,較之蒙古,野戰,金軍是真的菜(當然,宋軍更菜),也真是蒙古的菜,野狐嶺之戰的教訓,顯然未真正吸取,而三峰山之戰還未發生,這個時候的金軍,還有著殘存的自信:野戰,老子還能搶救一把。 大規模野戰,如果不是天降奇跡,金軍百分百之九十九要敗,而且,會是那種全軍覆沒的敗,之后,金國再沒有向山東大規模集結兵力的能力,只能將東平孤城扔給蒙古圍攻了。 蒙古原不擅攻堅,此時雖已經加強了相關的裝備、器械、人員、訓練,但攻堅的能力,還是有限,吳浩不以為木華黎可以在短時間內強攻下東平,十有八九,還是要靠長期的圍困。 長期的圍困,對于攻守雙方,都是痛苦的。 攻守雙方,缺的都是一個字——糧。 糧食一向是金國的短板,東平的經營,已經有些時日了,但吳浩以為,城池雖然堅厚,城守雖然嚴密,但山東大半已不在金國手中,聚糧的渠道既有限,東平城內的糧儲,便不會太豐。 而蒙古雖已打下了河北,但處處荒破,瘡痍滿目,恢復生產,還得假以時日,缺乏源源不斷的軍糧供應,蒙古的圍城,也很難支持太久。 所以,吳浩若愿意,是有可能影響戰局、甚至左右戰局的。 影響之、左右之的工具,就是一個“糧”字。 (直接出兵啥的,暫時不能考慮,吳浩腦子還是清醒的,自己的力量,雖然迅速膨脹,但距直接同大兵團對抗——且早著吶!) 那么,吳浩愿意不愿意“影響之、左右之”呢? 當然愿意!——不僅是愿意,更是必須呀! 其一,蒙古若得勢,非但嚴實,就是李全,也會投向蒙古的。 滄州雖在河北,但距山東,可沒多遠。(目下,李全應該已在滄州了罷。) 其二,金國若不能守東平,蒙古鐵騎,將直抵黃河岸邊,到時候,非但金國,我宋亦會間接的感受到強大的壓力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