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法子簡單,但成本很高——就是替佃戶還債啦。 當然,怎么還,大有講究,并不是照著地主手上的數(shù)字,要多少,給多少。 首先,吳浩建立了一個“神武基金”,號稱,專門“解神武軍兵士之后顧憂”。 基金最初的本金,來源如下: 其一,吳浩自己的身家,以及黃達“報效”的田土。 其二,山陰縣的“助軍”。 上乘宗敗逃,知山陰縣周宗趕來慰問,吳浩婉拒“犒賞”,周宗很識相,改“犒賞”為“助軍”,而且,數(shù)目大幅增加——到了他權限的上限。 周宗此舉,主要是發(fā)自內心的感激: 若不是吳浩,上乘宗鬧大發(fā)了,他這個知山陰縣,鐵定要丟官;事實上,丟官還算好的,若上乘宗攻破了府城呢? 如是,性命保不保的住,都兩說! 其三,神武軍的“開辦費”以及吳浩吃的“空餉”。 除了吳統(tǒng)制本人,神武軍一個員額還沒入編呢,上頭就撥下來三個月滿編員額的糧餉,名為“開辦費”,其實是落統(tǒng)制個人腰包的,這筆錢,吳浩掃數(shù)撥入“神武基金”。 之后每個月,神武軍都是按照一千二百人的滿編員額領取糧餉,可是,前頭已經(jīng)說過了,神武步軍是剛剛才滿員的,這小半年的“空餉”,吳浩亦掃數(shù)撥入“神武基金”。 其四,購買、改造運馬船,以及同蒙古的馬匹海貿(mào),都是有花頭的,一切浮盈,吳浩都撥入“神武基金”。 替加入神武軍的佃農(nóng)還債,所費皆出于“神武基金”。 接下來,就是同地主們討價還價了。 吳浩的開價是:還本,不付息。 這個開價……挺狠的。 天底下借貸,沒有不付息的,區(qū)別只在利息高低;且利滾利的,許多佃農(nóng)的欠債,利息的占比,已遠遠超過本金,不付息,真當我們開善堂的嗎? 吳浩的理由是:上乘宗之亂,本統(tǒng)制一手敉平,不然的話,你們就算開善堂,也只好在陰曹地府開;本統(tǒng)制破家辦“吳團”,救了你們身家性命,你們就算不感激,不“報效”,這個費用,也該多少分擔一點罷? 這……說的好像也有點兒道理? 本統(tǒng)制給你們兩個選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