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大明的衛所制和戶籍制,在崇禎皇帝的眼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不去逐步的謀改,那大明就會被拖死。 像大明所設下的衛所,非但不能給國朝財政帶來活性,相反還占著不少財政開支,這就是不好的。 而戶籍制度就更是僵化了,被劃撥進軍戶、匠籍、賤籍等龐大群體,被一小撮利益群體控制著,遭受著慘無人道的盤剝和欺壓,這些都是不安穩因素,稍有不慎,就會在地方爆發叛亂。 適合明初的制度,不一定適合明末,畢竟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唯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確保國朝安穩。 “陛下,京畿衛戍調整是明確落實了,不過戍守各處的軍隊,果真要按各處定編所造兵冊,以銀錢來實發兵餉嗎?” 王洽拱手作揖道:“按照薊密永三協各處,外加宣府鎮各處,以及拱衛京城的京營,這批軍隊的規模,在崇禎四年就要募滿所定建制,那規模將達50萬眾。 倘若用銀錢實發兵餉,僅僅每月所撥開支,就是75萬兩銀子,一年就是近千萬兩的開支啊。 現在國庫這邊,一年的賦稅才……” “那不是還有一年緩沖嗎?” 崇禎皇帝擺手打斷道:“別的地方怎樣朕不管,但京畿衛戍這一區域,所駐守的各部大軍,必須以銀錢來實發兵餉。 那糧食和棉布等沖抵兵餉,期間有多少貪腐行為,你們不是不清楚。 崇禎二年的那場外敵侵掠,朕不希望再發生,所以這批軍隊的兵餉,將采取新的方式實發兵餉,朕要絕對杜絕吃空餉喝兵血的行為!” 王洽所提出的擔憂,崇禎皇帝心里很清楚,無非是開支太龐大,無法確保國朝財政能堅持下去。 供養一批能打仗的軍隊,是極其耗費銀子的,不過這件事情就算再難,崇禎皇帝也必須要做下去。 這50萬軍隊建制,要在崇禎四年悉數募齊,落實操練演武諸事,特別是30萬建制的三大營,這是以后征戰草原、遼東的強軍。 何況每3個月發放一次的兵餉,這批規模龐大的軍隊,并非只進不出啊,他們都有家眷吧,都有婆娘吧,都有孩子吧,最后肯定是要花出去的吧,崇禎皇帝要通過這批軍隊,來承載新制錢的流通。 只要能將新制錢流通起來,那朝廷就能通過所鑄新制錢,長期獲取一項穩固財源,等到大明境內,明確崇禎皇帝所定新制錢,這期間所獲取的財源,就會是一筆龐大的收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