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崇禎皇帝話音落下,文華殿內死一般的寂靜,但在場所有人,卻流露出各異的神情,甚至生出不同的情緒。 韓爌的身體微頓,抬起頭來,眉宇間生出些許驚愕。 王洽、徐光啟、王在晉、黃立極幾人,神情凝重,卻沒露出錯愕的神情,顯然先前就猜想到了。 周延儒、溫體仁努力控制激動的心情,盡量不叫自己的情緒,表現得太過明顯。 至于周道登、何如寵、錢象坤幾人,卻流露出幾分憂色。 作為大明政壇的至高所在,內閣絕對是無數大明文官,心之所向的地方,多少人為了能擠進內閣,可謂是煞費苦心。 只是大明較為特殊的官場制度,想要一腳跨進內閣,在大明皇帝明確之前,還需經朝中大臣參與的廷推,推選出相應的候選者,再經內閣呈遞到御前。 然而這一默許的潛規則,卻誘使了黨爭的形成。 為了能夠進入內閣,手握更多的權柄,那可謂是什么手段都會出現。 而國朝的另一項制度,京察,本意是清除掉在京官員隊伍中的懶政、和稀泥、不干實事的庸官,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貪官污吏,還有年老體衰、無力處理朝政的官員退休,但最后卻成了加劇黨爭的存在。 風氣壞掉了,再好的制度都是形同虛設。 對崇禎皇帝來講,想叫他心里所屬的內閣,能起到相互制衡和相互監督的。 那么在當前這種亂象下,就要懂得借勢,以穩定朝局的名號,直接簡拔他所屬的閣臣,而不是去進行所謂的廷推。 “有關擢升進內閣的一應人選,朕已選好,中旨已擬定好,你們內閣和軍機處,都看看吧。” 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掃視著神情各異的眾人,澹然道:“不要給朕強調什么,未經廷推,這內閣不可輕易增補閣臣,不然定會叫朝局更為混亂。 朕叫你們過來。向內閣增補閣臣,就是為穩定已亂的朝局,倘若連這點事情都辦不好,朕要你們何用!?” 本聽到天子擬定中旨,要擢升一批閣臣,就生出驚詫的眾人,在聽到崇禎皇帝所講的那些,一個個都露出復雜的神情。 天子竟早就擬定好內閣新補閣臣了? 頒布中旨,難道天子不怕六科行使封駁權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