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真真是豈有此理啊,這簡直就是在胡鬧…就是在踐踏我大明法紀!國體!” 情緒激動的劉宗周,看著眼前都察院眾高官,就午門外出現的新狀況,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從我朝太祖高皇帝,所立科道的言官御史, 行規諫之舉,乃匡正君王過失,使我大明社稷安定。 歷代天子中,雖有被奸宦、奸臣蠱惑,縱有廷仗傍身,亦不能叫我大明賢良,為此所屈服。 當前天子卻放縱內廷宦官,不能正視兵科規諫之事, 做出這等輕待之舉, 倘若此風任其發展下去,那廠衛之流毒,將再度肆虐國朝啊。 諸君,你們難道就不心痛嗎?!” 對大明文官群體來講,他們多排斥、敵視內廷宦官群體,對他們這幫修習圣賢的讀書人,天子重用、輕信身邊宦官,就是違背正道,就是荒誕昏庸。 當崇禎皇帝忙著其他事宜,為穩朝堂做著種種謀劃,給之后掀起的袁崇煥案,做最后的準備,以大明法紀整肅朝堂,先將廟堂的歪風邪氣,打壓下去一些,這樣也好以此統御治理大明。 然朝中的不少大臣, 卻專注于兵科在午門規諫一事。 本以為李長嶺他們行此之舉,定然能叫崇禎皇帝見到他們的態度, 可誰都沒有料想到,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哪怕是叫內書堂的宦官,領著錦衣衛行廷仗之舉,也好過,一個個胡鬧般的去捧著火盆,追著兵科的官員陪跪好啊。 畢竟真行廷仗之舉,哪怕是打死一兩名兵科官員,可名望卻也得到了,對大明的文官、讀書人來說,那一個個都把名望看得比自己命都重啊。 “總憲說的沒錯,現在天子是聽信身邊奸宦讒言,已經迷失了本心。” 韓繼思情緒亦有些激動,伸手說道:“先前天子多次言明,不獨在軍機處理政,亦會前去文華殿,與內閣大臣理政。 可事實上,從大朝議結束以后,到現在, 本官都沒見天子前去文華殿, 甚至連常朝都懈怠嚴重。 天子是英明的, 可怎奈卻受身邊奸宦蠱惑,以至于對朝中的一眾臣子,卻都生出深深的懷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