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那付遇和巡撫家的三女兒,當初盲婚啞嫁,巡撫在的時候還好,付家上下都捧著這個媳婦。如今巡撫因抗倭不利被貶,付家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被人看了多少笑話。” 劉玉真道:“而且還影響了付遇的科舉,他今年又沒考中秀才吧?” 陳世文點頭,他如今是知府,是府試的主考官所以對本府的學生是門兒清,“還差一些,與去年相比進步不大。” “那不就是,”劉玉真笑道:“所以說啊,這少年夫妻得有些感情才好,家庭和睦了才有心思做別的事情不是。”當然付家這情況不一定應了這句話,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看那付遇一年一年的考不上,她們都開心得很。 “你呀……”明白她意思的陳世文搖頭失笑,“那都依你,兒媳婦娶回來是侍候你的,你便挑你喜歡的就是,他們幾個不會有什么意見的。” “而且康哥兒上次考舉人不中,今年我看他的火候已成,順利的話就能考中舉人。至于兩個小的,瑜哥兒前幾年考中了秀才,會和康哥兒一起下場。瑾哥兒雖然還沒中,但也是個有功名的童生。” “他才十四,這個年歲還算不錯。” “他們自己出息,那你想要什么樣的兒媳婦,都不成問題。” “什么叫兒媳婦娶回來是侍候我的?”劉玉真白他一眼,“娶妻是少時相伴,老來相依的!要么娶個性情相投,要么娶個兩相互補,哪能隨便。” “好好好!”陳老爺告饒,“那你慢慢相看吧,這里沒有那就等年底的時候我們回京城再相看。今年陛下詔我和錢大人入京,詢問海貿之事,到時候我們一起回去你看看相熟的人家里有沒有合適的。反正我看他們幾個,都還沒開竅呢,這事不急,男子年紀大些再成親也不要緊。” 剛說完兒子還沒有開竅的陳世文,很快就收到了康哥兒的來信,信中說他和瑜哥兒鄉試的座師聽聞他還沒有成親,于是想把孫女許配給他。 那是一個在士林中頗有清名的大人,陳世文在翰林院的時候還向他請教過學問,所以他拿著那封信舉棋不定,不知道應下還是拒絕。 對于對方的家風他還是很認可的,但是家里的人都沒有見過那女子,在劉玉真的幾次強調下,他也贊同要成親的兩人,最好能夠性情相合。 盲婚啞嫁這種事,并不靠譜。 于是兩人商議之后,便給對方回了一封信,約定年底在京城見了面之后再說。 見了之后,劉玉真覺得那個女孩兒雖然被教得三從四德,但心地善良、不驕不嫉,也不是那種愛惹是生非的,于是便點頭應下。 由于此時康哥兒已經接近十八,對方也已十六,所以兩家很快交換了庚帖,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對方的親人乘船南下送嫁,兩人在越城成親。 做了婆婆的劉玉真雖然輩分上漲,但并未顯示出老態,甚至由于有人幫著管家,操心起家中芝麻綠豆的小事,她還更清閑了幾分。 唯一有些不好的地方就是這個兒媳婦略微古板,重視規矩,每日晨昏定省不斷,要不是她拒絕還想站著侍候她用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