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就在長安城陷入內亂之際,北方的頡利可汗得到了消息,六年蟄伏,此時他敏銳地意識到—— 好機會來了! 李二登基半個月之后,八月二十四日,突厥軍隊抵達高陵,距離長安只有百余里。 得知突厥大軍到來,整個長安城,都慌成了一團。 缺兵少將,內憂外患。 很多大臣們表示,應該暫時放棄長安,遷都求存。 然而最終,李二卻力排眾議,選擇死守長安城,一邊派人去外地調兵,一邊派尉遲敬德領兵,主動出擊,在涇陽痛擊突厥先鋒。 尉遲敬德不負眾望,最后不但打敗了突厥的先鋒,還生擒了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殲敵上千。 涇陽一戰,讓突厥原本勢不可擋的兵鋒,暫時止步。 頡利可汗也開始懷疑,敢于主動出擊的長安城,此時是否真的像他們想象當中的那么弱? 當然,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打了一場勝仗,但相比突厥的二十萬大軍而言,上千先鋒部隊的損失,只能算是毛毛雨,根本無法讓他們停下前進的腳步。 數日之后,突厥大軍抵達渭水河畔,戰斗一觸即發。 唐朝,迎來了自開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 此時的長安城,兵力空虛,如果突厥選擇強攻,大概率是能夠打下長安,而此時的唐朝高層又全都在長安城內,一旦城破,幾乎就是靖康之恥提前上演…… 李二,沒有慫。 八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僅帶著高士廉、房玄齡等六名文官,來到渭水河畔,孤身七人,與突厥二十萬大軍隔河對峙。 李世民聲色俱厲,叱責指責頡—— 你踏馬是不是蕭美人的洗腳水喝多了,我李氏起兵之時,怎么跟你爹、你叔約定的,你個小王八蛋不是背信棄義? 這一下,頡利可汗懵了。 他沒讀過三國,不知道空城計,只是下意識的認為,如果長安城真的空虛,李世民怎么可能如此膽大,僅帶了六個人就敢來和自己對峙呢? 李世民罵完人之后,身后很快又來了大量唐軍,之前涇陽一戰,唐軍大勝,此時軍心大振,軍容極盛。 所有的這些,都讓頡利可汗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或許,此刻的長安,真的兵強馬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