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次我準備同時進行三個項目,不過就其中兩項會交給你們,另一項雖然也與生物有關,但主要還是要靠人工智能方面的人來研究。”周明和電話那頭的伊華清說著自己這一次準備進行的研究項目。 之前周明都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來,這一次他一次性就準備同時進行三個項目。 隨著周明自身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和公司的逐漸壯大,他也要開始加快步推進生物科學發展的步伐了,這本就是周明一開始的時候創建公司的目的。 “人工智能?”伊華清在電話的另一頭聽的是一頭霧水, 他們公司研究處理水污染方向研究的好好的,怎么會又牽扯到人工智能上? 想到這里,伊華清便想起周明之前確實是有在一份學報上發表了一篇關于人工智能的論文,還在人工智能學界引起了騷動,可就單憑那一篇論文,伊華清也不相信周明能給出怎樣靠譜的項目出來。 “能說一下是怎樣的一篇人工智能項目嗎?哪一方面的?”伊華清帶著懷疑的語氣, 對周明問道。 伊華清雖然不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但他也知道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圍與應用也是很廣的。 “主要是關于預測蛋白質結構這一方面的。”周明簡單的解釋了一句, 但這句話的內容在伊華清聽來卻并不簡單,甚至可以說信息量巨大。 蛋白質結構分為四級,分別是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想要準確預測,豈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早在1972年的時候,美利堅的生物化學家克里斯蒂安·伯默爾·安芬森就曾經在諾貝爾獎的獲獎感言中提出一個設想:有朝一日,我們僅僅通過氨基酸的序列組成就可以對任何蛋白質的結構進行預測。 可事實上呢? 事實上是到現在為止,科學家們也不過是建立計算機模型來預測給定的蛋白質是如何折疊的,在兩年一次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中這樣的預測得分并不高,現在建模者們的得分通常也不過是在70分左右。 “你的第三個項目是準備研究一種用于準確預測蛋白質結構的人工智能?”伊華清很是懷疑地對周明問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