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在西線的列車上-《我心靈的覺醒:梁曉聲經(jīng)典散文》


    第(1/3)頁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我應(yīng)邀與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幾位領(lǐng)導(dǎo),前往甘肅天水參加一次民間舉辦的文化活動。但我和他們所乘的不是同一車次——家附近就有代理售票處,購票方便,于是我單獨踏上了由北京西站始發(fā)的,晚上八點多開往西部的列車……

    我已經(jīng)很少乘長途列車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曾是北京電影制片廠組稿組的一名編輯,陜西、甘肅、新疆都在我的組稿范圍,所以那兩三年內(nèi),我每年都是要乘坐幾次西線的列車的;那時在中國的西部的農(nóng)村,乘坐過火車的人還是很少的,成千上萬西部農(nóng)村人口向中國其他省份流動的現(xiàn)象還沒出現(xiàn)。西部的農(nóng)民如果要到外省去討生活,大抵靠的還是他們的雙腳。正如西部的一種民歌——麥客。

    八十年代初曾有一篇口碑極佳的短篇小說《麥客》,描寫當(dāng)年因天災(zāi)收獲自家土地上的勞動成果的希望已成泡影的西部農(nóng)民們,為了掙點兒錢將日子繼續(xù)過下去,成群結(jié)隊越省跨界,去往中原和南方幫別的省份的農(nóng)民收割莊稼的經(jīng)歷。在西部蠻荒的山嶺之間,在原本沒有路而后來被一代一代走西口的中國農(nóng)民們的腳踩出的蜿蜒的野路上,他們的身影連綿不絕,越聚越多,終于形成一支浩蕩的不見首尾的隊伍。他們甚至連行李也不帶,很可能有的人家里就根本沒有什么可供他帶走的行李。除了別在腰間的鐮刀和挎在肩上的干糧袋,他們身上再就一無所有。那是中國農(nóng)民的長征,不是為了革命,而是為了糊口。隔年似乎是由蘭州電視臺將《麥客》拍成了兩集的電視劇;在北京,在我的家里,我看得熱淚盈眶。記得當(dāng)年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還給電視臺寫去了一封信,祝賀他們拍出了那么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的電視劇。

    當(dāng)年一個三十歲左右的青年出現(xiàn)在列車的臥鋪車廂里,那是會引起一些好奇的目光的,因為當(dāng)年并不是一切長途列車上都有軟臥車廂,硬臥已是某種身份的證明。購票前要經(jīng)領(lǐng)導(dǎo)批準,購票時要出示單位介紹信。故當(dāng)年的我,從沒覺得從北京到西部是怎樣難耐的旅程。恰恰相反,在好奇的目光的注視之下,我常會感到優(yōu)越。自然,想到西部的麥客們,心里邊也往往會頗覺不安地暗問自己憑什么?當(dāng)年我們許多中國人的意識方式真是樸實得可愛啊!

    兩三年后我調(diào)到了編劇組,以后竟再沒踏上過西線的列車。屈指算來,已然有二十余年了。

    天水市委對文化活動極為重視,預(yù)先在電話里囑咐——我們知道您身體不好,請您一定要乘軟臥。我想到我是去的西部,買了一張硬臥。

    嚴重的頸椎病使我的睡眠的適應(yīng)性極差。夜里不停地輾轉(zhuǎn)反側(cè),令下兩層鋪和對面三層鋪的乘客深受其擾。他們抗議的方式是擂鋪板、大聲咳嗽或小聲嘟囔些不中聽的話。我猛記起旅行袋里似乎帶了一貼膏藥,爬起一找,果然。反手歪歪扭扭地貼到后背上;用自己的手無法貼在準確的位置,但那也總算起到了一點兒心理作用,于是不再折騰……

    整個車廂我起得最早,盼著到天水。然而中午一點多鐘才到。望著車窗外西部鐵路沿線的風(fēng)光從黎明前的黑暗之中逐漸顯現(xiàn)得分明了,我似乎覺得那是我所乘過的車速最慢的一次列車;似乎覺得從北京到西部的途程比二十幾年前遠多了。列車晚點了一個半小時。然而我知道那不是使我覺得途程變遠了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我自己變了。我早已由當(dāng)年那個坐硬臥很覺得優(yōu)越并且心生不安的青年,變成了一個不經(jīng)常乘坐列車的人了。而中國,也變了。習(xí)慣于乘飛機的中國人與乘列車的中國人相比,尤其是與乘西線列車的中國人相比,在許多方面都發(fā)生了大的差別。每一座城市都盡量將機場建得更氣派、更現(xiàn)代;因為它意味著也是一座城市面向國際敞開的窗口。而每一座城市的列車站,則空前的人群云集了。特殊的月份,往往滿目皆是背井離鄉(xiāng)的中國農(nóng)民的身影。在大都市的機場候機廳里,一些人感受到的是一種關(guān)于中國的概念;而在某些時候,在某些城市包括大都市的列車站里,另一些人將感受到關(guān)于中國的另一種概念……

    沿線西部的鄉(xiāng)村,它們?yōu)槭裁匆惶幪幠敲吹匦。奎S土抹墻的房舍,灰黑的魚鱗瓦,家門前沒有柵欄的平場,房舍后為數(shù)不多的蘋果樹或柿樹;坎坡上放著幾只羊的老人,在一小塊一小塊地里干著農(nóng)活的老嫗和孩子……一切仍在訴說著西部的貧困。

    十一月是蕭瑟的季節(jié)。西部的景象裸露在蕭瑟之中,如同干墨筆觸勾勒在生宣紙上的繪畫草圖。偶見紅的瓦和刷了白灰或貼了白瓷磚的墻,竟使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盡管白瓷磚貼在農(nóng)家房舍的外墻體上是那么的不倫不類,然而一想到有西部的農(nóng)家肯于花那一份錢,還是不禁有些感動。西部農(nóng)民希望過上好日子的那種世代不泯的追求,像楊白勞給喜兒買了并親手扎在女兒辮子上的紅頭繩——父女倆自是喜悅著;看到那情形的人,倘對人世間的貧富差距還保留著點兒憂患,則難免讓人心生愀然……

    從西部返回時,我登上了一次特別的列車。因為還要乘飛機到廣州去,故我得在咸陽下車,再去機場。

    我持的是一張無座號的票,原以為注定是得在列車上站五六個小時了,卻幸運得很,偏巧登上了一節(jié)空著幾排座位的車廂。剛剛落座,列車已經(jīng)開動。定睛掃視,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在民工中間。手往小桌板上一放,覺得黏。細看,遍布油污,分明很久沒被人擦過了。于是顧惜起衣袖來,往起抬胳膊時,衣袖和桌板,業(yè)已由于油污,難舍難分了。于是進而顧惜衣服和褲子,往起站時,衣服和褲子也不那么情愿與座椅分開了,那座椅也顯然早該有人擦擦卻很久沒被人擦過了。好在布袋里有些紙的,于是取出來細細地擦。這時我注意到對面有好奇的目光在默默打量我,便有幾分不自然了——一個人和某些跟自己有些不一樣的人置身同一環(huán)境,他對那環(huán)境的敏感,是會令某些人大不以為然的。這一點,我這個寫小說的人是心中有數(shù)的。當(dāng)年我是連隊生產(chǎn)一線的知青時,甚至以同樣冷的目光,默默地打量過陪著首長對連隊進行視察的團部或師部的機關(guān)知青。那一種冷的目光中,具有知青與知青之間的嫌惡意味。何況,在那一節(jié)車廂里,我和我周圍的人們的關(guān)系,連大命運相同的知青們之間的關(guān)系都不是。我將一堆烏黑的紙團用手絹兜著,走過車廂扔入垃圾桶,回來垂著目光又坐下了。原來這一節(jié)車廂的絕大部分座位也都有人坐著,只我坐的那地方空著兩三排座位而已。座位、桌板、窗子、地面、四壁、廁所、洗漱池——那列車的一切都骯臟極了。

    我將手絹鋪在桌板上,取出一冊雜志來看。偶一抬頭,見一個站在過道里的中等身材的青年還在打量我。他臉頰消瘦,十一月份了穿得還那么少。一件t恤衫,外加一件攤上買的迷彩服而已。t恤衫的領(lǐng)子和迷彩服的領(lǐng)子,都已被汗?jié)n鑲上了黑邊。我并沒太在意他對我的打量,垂下目光接著看手中的雜志。倏忽我抬起頭來,沖那年輕的民工微微一笑。因為我覺得他的目光并不多么冷。我想,我對一個看我時目光并不多么冷的人,理應(yīng)做出友好的反應(yīng)——尤其在這一節(jié)車廂里,尤其我以顯然的另類存在于某些同類之間的時候。是的,他們當(dāng)然是我的同類,或者反過來說也是一樣。而且,還是我的同胞。而我對于他們,卻分明地是一個另類。我所體會的中國,那是一個概念,一個與從前的中國不能同日而語的概念;他們所體會的中國,乃是另一個概念,一個與從前的中國沒什么兩樣的概念。

    我笑后,那年輕的民工也微微一笑。果然,他的眼睛深處,非但不怎么冷,竟還有幾分柔情。倘他好好洗個澡,再穿上我的一身衣服,再將他蓬亂的頭發(fā)剪剪、吹吹,那么,我敢肯定他是一個帥小伙子。盡管我的一身衣服實在是一身普通得很的衣服。

    他說:“你坐過來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广饶县| 湘阴县| 老河口市| 抚宁县| 蒙自县| 阿尔山市| 子长县| 阿城市| 乌鲁木齐县| 洪湖市| 绿春县| 曲沃县| 开原市| 固始县| 南溪县| 玉屏| 依安县| 海阳市| 嘉祥县| 仁怀市| 延寿县| 屯留县| 满洲里市| 亳州市| 苍山县| 武平县| 丹东市| 铅山县| 桂林市| 博爱县| 新余市| 垦利县| 建昌县| 阿合奇县| 天水市| 浪卡子县| 龙州县| 孝义市| 都匀市|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