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次日,龍十三很早就起來了。 大兵壓境,時不我待啊。 他又來到了火器作坊,這一次,他去的是炮坊。 雖然只是粗口徑、短管身的虎蹲炮,以前依舊采用的是泥模鑄炮法,這種方法特別費時, 以前在山西時,因為他一直沒有將這里當成長居之地,故此,便只是讓工匠們隨意發揮。 不過到了心心念念的南陽府,雖然依舊是大軍壓境,但無論如何,他可是占據了一府的地盤,加上白水、湍水、漢水、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山的多層防線, 他總算有了戰略縱深。 于是, 必須將一些個“利器”拿出來了。 他記得在后世書上看到過,同時期的歐洲由于火炮所用的鐵料大多采用的是煤炭冶煉出來的,故此,使用砂模鑄造法效果最好。 但到了十九世紀時,由于鋼鐵的冶煉技術大為進步,就連大清也開始用鐵模鑄造法來鑄造火炮,效果也不錯。 而自己采用的無論是淋鋼法還是夾鋼法,在精鐵的質量上已經超出這個世界一籌了,此時歐洲人用的火炮多半是銅鑄的,除了銅本身性能較好,對于鑄造鐵炮并無把握也是原因之一。 這一點,一直到拿破侖時代都是。 既然有了質量上乘的鐵料,都是鑄造之法,若是不使用鐵模鑄造法那就是暴殄天物了。 于是,當龍十三召集工匠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后,工匠們都是恍然大悟,與泥模鑄造法相比, 鐵模鑄造法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泥模鑄造法難點不在于“泥”,而在于固定泥的木材,其使用起來不亞于海船用的船料,浸泡、陰干、晾曬,就木材這一項就需要幾個月。 加上涂上用于隔開木材與鐵水的以特殊泥巴混合其它東西制作的涂料后又需要慢慢陰干,又需要一個月之久。 若是碰到連綿不絕的陰雨天氣,則時間還要拉長。 鐵模就不同了,一副鐵模可以重復使用多次,陰干、晾曬時只需要針對涂料就是了。 于是,一個月,就可以出產大量的火炮。 而龍十三眼下用的都是虎蹲炮,就更不需要太過小心了。 眼前,就是一幅幅管徑大小不一的鐵管子,先將細鐵管子的外壁均勻涂上涂料,再將粗鐵管子內壁同樣涂上涂料——當然了,這是個技術活,想要鑄造出來的火炮表面厚薄均勻, 這一道工序極為關鍵。 涂抹好后,將細鐵管子小心翼翼放入粗鐵管子里面, 然后將鐵水倒到細鐵管子外壁與粗鐵管子內壁之間的空隙就是了, 與火銃的制作一樣,靠近火門的位置空隙會大一些。 火炮成型后,高溫會將涂料外面一層融化、粉碎,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當火炮完全定型后,這一層也恰好完成融化、粉碎,就可以將火炮抽出來了。 然后就是給火炮的炮身加鐵箍、炮耳、鉆火門(插入火繩之處),以及鉆內膛讓其光滑平整。 最難的一步自然還是鉆膛了。 與火銃的鉆孔一樣,龍十三讓工匠們同樣使用了拉鉆的方式,不過鉆柄兩側需要各占兩個人才能拉動,鉆頭使用的是用經過反復試驗,用小窯冶煉出來硬度最高的鋼制鉆頭。 而之前,則需要工匠們用一根同樣硬度很高的長鐵鏟,加上一把鐵錘,一點點鏟出來的,需要的時間非常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