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高舉秋水雁翎刀,兩道寒光閃過之后,那兩名還在兀自熟睡的女子便身首異處了。 剎那間,一陣滿滿的殺意充溢在他心上。 “咣” 房門被狠狠關上了。 門外,興許也知道了地方偵騎來臨,剛才還在練武的賀勇也不在了。 ...... 山下。 龍十三正在欣賞著火銃匠人為他精心打制的一桿專門在馬上用的騎槍,哦,說是騎銃更為妥當一些。 長約四尺,重約七斤,銃管是五棱形(方便捶打)的,內壁自然還是圓形,今日天色明亮,透過銃眼向里看去,一兩點精光不時閃現。 還是火繩槍的制式,五錢重的鉛子,平常用一根恰好與內壁嚴絲合縫的木條塞住,戰時則拔掉木條。 這樣的火銃匠人一共打制了四十桿,當然了,一共打制了一百桿,才得了四十桿合用的。 這四十桿新式騎銃是在龍十三親自監督下打成的,全部裝配給了他的親衛隊,眼下,跟著他來的除了龍小駒還有李仲。 除此之外,這幾個月,他的女子被服坊也為他以及他的親衛隊親手縫制了四十套布面甲。 那種并沒有壓入棉片,最外面那層是粗糙耐用的麻布,里面貼身的那層則是棉布的布面甲。 里面襯著鐵片,鐵片同樣是他的鐵匠精心為他們打制的,這幾個月龍十三也沒閑著,在他的建議下,工匠們學會了將第一道礦水淋在熟鐵上面的淋鋼法冶煉之技。 此時的大明,已經在江蘇一帶出現了最高等級的“淋鋼法”之技,不過并未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而是作為江蘇本地的“秘技”秘而不宣,傳子不傳女。 當然了,江蘇的人顯然也不是洞悉了里面的道理,而是在千百次冶煉中偶然得之。 不過來自后世的龍十三卻知曉端地。 由于此時大量利用木柴冶煉鐵礦石,于是第一爐爐水含碳量就極高,而經過鍛打后的鐵料(熟鐵)含碳量卻很低,兩相混合后能得到含碳量適中,既有硬度,又有韌度的上等鋼料。 龍十三比蘇州匠人還多懂一點,那就是,添加多一些爐水,就會得到硬度更大的鐵料,少一些,則會得到堅韌度好一些的鐵料。 對于甲片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若是硬度太高,在受到兵器、鉛彈猛烈撞擊時則易碎,若是太軟,又會因為變形間接給人體造成傷害。 又輕又薄,這就是龍十三這四十套布面甲的唯一特征。 這樣的甲胄,是容易一次性穿上的長袍制式,總重卻才二十五斤! 當然了,在肩胛處、手腕處則是用整塊甲片綴成的。 這樣的甲胄,才是春夏季節最實用的,否則無論是穿上魚鱗甲還是棉甲,既沉重無比(動輒達四十斤),又厚重無比,能堅持半個小時作戰就相當了不起了。 當然了,若是在冬季,棉甲還是最好的選擇。 清一色的寬檐鐵盔,與之前的相比,里面加設了護面甲,其與頓項連在一起,而頓項是用銅扣扣在一起的(已經接近大清后期衣甲水平)。 人手一桿騎銃、一桿騎槍、三根標槍、一把騎刀、一套弓箭,這些東西夯不啷加起來又是二十五斤。 也就是說,龍十三的親衛最少負重五十斤! 這樣的情形對于戰馬的要求就很高了,自然要選擇身材健壯、高大一些的,幸虧山西、陜西一帶出產河套馬,比蒙古馬普遍高大一些,完全能滿足龍十三的要求。 這就是徐勇見到的“賊寇”偵騎,對了龍十三對自己的偵查騎兵稱呼的就是“偵騎”,而不是那莫名其妙的夜不收。 他與賀勇加起來有五十騎,有他們這五十騎在,流賊的偵騎是沒有辦法進入澗水上游去探查岳陽縣城周圍的虛實的。 作為明軍的夜不收,自然不會像龍十三那樣想的周到,要不是外掛的、穿戴繁復的札甲,就是在春夏季節燥熱無比的棉甲。 幸虧眼下已經是秋季,就算穿上棉甲也還湊合。 眼下包括徐勇、賀勇在內都是清一色札甲,那種長方形鐵片用牛筋綴連起來的札甲。 一見到這支隊伍,徐勇的眼神不僅凝固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