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白波黃巾討平-《我,劉辯,雄主》
第(1/3)頁
這次朝廷官軍討伐白波黃巾,較歷史上已發生了很大改變,主要體現在時間、人員以及討伐力度。
在歷史上,中年五年時涼州叛軍已攻入三輔,圍攻陳倉,于是朝廷急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軍隊救援陳倉。
那次可沒有張讓、趙忠等人捐贈近四億錢充為軍費,朝廷也沒有事先征募新軍,皇甫嵩與董卓完全就是去救火的,理所當然不敵王國、韓遂、馬騰十幾二十萬叛軍。
因此皇甫嵩決定固守陳倉,以逸待勞。
事實證明皇甫嵩的判斷并沒有錯,后涼州叛軍圍攻陳倉長達八十日卻無法攻克,軍隊疲憊,只得退兵,皇甫嵩趁機下令追擊,連戰連勝,斬首萬余,就連叛軍首領王國也在敗軍之后不久病死。
順便一說,董卓兩次判斷失誤,建議未被皇甫嵩采納,因此后來見皇甫嵩重創叛軍,董卓又是羞慚又是忌恨,因此才會在入主雒陽之后故意揶揄皇甫嵩,所幸皇甫嵩也是個能屈能伸的丈夫,并未在言語上攻擊董卓,因此董卓也沒把他家怎么樣,反倒是皇甫嵩日后受司徒王允之命,抄了董卓一家,將董卓家眷全部殺死。
然而,皇甫嵩在判斷精確的情況下,卻沒有考慮到另一股威脅,即白波黃巾。
因董卓被調去涼州長達四個月,白波黃巾在河東愈發猖獗,像這次一樣先是擊敗董卓的女婿牛輔,然后攻向河內,試圖從河內渡河,攻至河南。
朝廷本應調兵征討,奈何恰巧碰到靈帝病重,大將軍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欲鏟盡宦官,扶外甥劉辯登基,為此秘密召董卓回京,換而言之,此時的朝廷以及董卓,都顧不上白波黃巾,以至于白波黃巾趁機攻略河南東部以及東郡、陳留,聲勢大為壯大。
等到董卓徹底控制朝廷,白波黃巾已成氣候。
再加上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生怕白波黃巾與關東諸侯聯合,斷他后路,遂決定棄守雒陽,撤往長安。
簡單地說,歷史上白波黃巾之所以能成氣候,恰巧是抓住了朝廷疲弱、首尾不能兼顧,且身為河東太守的董卓又被調往涼州的真空期,但這次,涼州、三輔有皇甫嵩、朱儁、張溫三人坐鎮,每一方都在抓緊時間訓練新軍,三方合計兵力多達十余萬,又有劉備、曹操、孫堅等猛將為用,王國、韓遂、馬騰再能耐,也無法像歷史上那般令朝廷驚恐。
再說河東這邊,又有丁原取代董卓任太守,聯合中郎將孟益與新調河內的太守王匡,逮住白波黃巾一通窮追猛打,白波黃巾根本沒辦法像歷史那樣趁機壯大,反而被逼回了老巢白波谷。
六月十三日,丁原、孟益、王匡三人再次率軍至白波谷外,當著谷內白波黃巾的面處死在戰場上俘虜的賊卒,并朝谷內喊話,意思大抵就是:戰前投降的賊卒仍可得到赦免,但若是在戰場上抓到,通通處死!
這一番威脅恐嚇,令山谷內的白波黃巾士氣低迷,陸續有賊眾趁夜逃奔官軍投降。
丁原、孟益、王匡三人也不毀諾,將這些賊卒編入丁原麾下,給他們食物,又命他們在山谷前喊話勸降。
有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藏匿于山谷的白波黃巾無疑開始動搖了,有大量的賊卒趁機逃離,或逃亡,或投降官軍,鄭泰、張奉、韓暹等人無法禁止。
眼看著己方大勢已去,首領鄭泰決定向河西——也就是左馮翊突圍,畢竟看當前的情況,他們肯定是沒辦法像歷史上那樣向東擴張了,只能向西,再考慮到目前三輔,張溫坐鎮京兆,皇甫嵩坐鎮右扶風,唯獨左馮翊局勢相對寬松,這或許能帶給他白波黃巾轉機。
但張奉、韓暹、李樂、胡才幾人卻沒有鄭泰那般的樂觀,都感覺前途渺茫。
待張奉回到住處將鄭泰的決定與部下一說,他部將徐晃勸道:“既大勢已去,何不投降官軍?一旦等到冠軍攻入山谷,將軍再想降對面也不答應了。”
這話說得張奉猶豫不決,倒不是怕死,畢竟敢落草為寇的,絕非良順,多是亡命之徒,亡命之徒不怕死,就怕死得毫無意思——倘若官軍能收編他們,給予他們一些好的待遇,那他們為何要去尋死?
思忖片刻后,張奉將心底的顧慮告訴了徐晃:“就怕官軍出爾反爾,誘殺我等。”
不得不說他的考慮也在理,畢竟官軍寬恕那些賊卒,可不代表會寬恕他楊奉等叛軍的頭目。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元阳县|
仁化县|
黔西|
砚山县|
昭平县|
永吉县|
应城市|
诸暨市|
佛冈县|
肇东市|
嘉峪关市|
崇仁县|
色达县|
章丘市|
吴川市|
泰和县|
雅江县|
玛多县|
延边|
茶陵县|
府谷县|
彰化市|
海南省|
阳江市|
鞍山市|
抚松县|
和龙市|
天长市|
都江堰市|
赫章县|
青冈县|
清新县|
枣庄市|
沧源|
濉溪县|
边坝县|
太仆寺旗|
岑巩县|
读书|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