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時此刻,《自然材料》的主編,文森特·杜薩斯面對著在場這么多人,開口道:“先生們女士們,歡迎大家來到《自然材料》的編輯部,我是主編文森特·杜薩斯,邀請大家來到這里,是為了我們本月所刊登的一篇文章。” “是的,也就是由哥德巴赫猜想證明者,林曉先生發表于我們今年十月份期刊的那篇文章,《一種新的鈦成鍵機制》。” “在這篇文章發表之前,我們已經經過了嚴謹的審稿流程,可以確定這篇文章在論證過程以及最終的結論上均無錯誤。” “但由于發表之后引發學界的熱議,并且有多數讀者向我們反饋,希望我們能夠專門對這篇文章進行一次完整且更加通俗的解釋,因此邀請了各位學識淵博的教授們來到這里,幫助我們完成這樣一項工作,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毫無阻礙的理解這篇文章。” “謝謝大家。” 文森特說完,然后看向了在場的每一位教授,心中微微感慨。 當初他審稿的時候,感受到了被數學按在地板上摩擦的滋味,后來這篇文章登刊了,沒想到讀者們同樣也被按在地板上摩擦了。 這篇文章,真是厲害過頭了! 不過,厲害是厲害,現在讀者們反饋了,他們《自然材料》也得花錢雇傭這些知名的教授們來對這篇文章進行解讀。 于是接下來,下面的教授們就開始了討論,拿著這篇論文一行一行地解讀著,前面的都好解釋,但是到數學論證的內容時,他們解讀的速度就變得艱難起來。 如何將抽象的數學公式轉換成他們化學領域能夠搞懂的內容? 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盡管林曉在論文之中已經對這些數學公式進行一些解釋工作,但顯然還是有些局限性。 “林曉的數學天賦依舊這么犀利啊。” 一位來自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感慨著。 而來自牛津大學的另外一位教授笑著說:“你想讓那樣一個天才退步?還是算了吧。” 這位來自牛津大學的教授正是安德魯·懷爾斯,他得到邀請后,聽說和林曉有關,便跑過來了,反正還有錢賺,何樂而不為呢? 看著林曉居然又能在理論化學這種領域上發光發熱,懷爾斯也不由對林曉的興趣之廣,天賦之高而驚嘆。 特別是他居然還將數學用在了理論化學的研究上,這就更加厲害了。 “好了,你們幾個研究數學的,就不要閑聊了,我們還需要你們幫忙解釋一下這些數學字符呢。” 這時候,旁邊的一位化學教授吐槽道:“你們這些搞數學的,寫個化學論文都這么離譜。” 聽到這位化學教授的話,幾位研究數學的教授呵呵笑了笑,目光中露出了來自學科鄙視鏈最頂端的傲然。 廢話,不然為什么說咱們數學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工作? …… 就這樣,這些在學術界都可以稱之為大牛的教授們,經過了將近十天的討論,總算將這篇過于晦澀難懂但又十分重要的論文給全部解讀完成了,而后《自然材料》便將這篇文章公布了出去,供所有人閱讀。 有了這篇解讀的文章,材料界和化學界中的人都理解了那個林氏鈦成鍵機制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頓時間,學界再一次沸騰了。 從國外到國內,特別是理論化學的研究人員們,都對這篇論文表示了極大的稱贊。 包括有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更是贊揚道:“林的工作,為我們再次揭示了世界的一大奧秘,現在,我們距離化學與物質的本質,再一次接近了!” 總而言之,這篇論文為所有研究理論化學的人都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在未來,關于化學鍵的研究將再一次成為熱點,而這篇論文也將成為他們的圣經,因為它就像圣經一樣給他們帶來了啟迪。 林氏鈦成鍵機制,作為一個基礎領域的發現,必然會對基礎理論的研究提供極大的幫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