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且深思之下,竟然還覺得愚公說得很有道理,真是奇了怪了! 不過,智叟眼睛一轉,道:“愚公,或許你說得在理,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大家全來移山了,那么生產之事,應當如何?我們都是血肉之軀,需要吃,需要喝,而且移山往往需要青年參加,勞動力都不事生產了,全家的活計呢?你給他們包吃包住嗎?” 見此,鄭準含笑不語。 移山之事,是對是錯,暫且不論,可是不事生產,大家不用吃不用喝? 即便是作為一個求道者,他都認同智叟這個觀點無懈可擊。 殊不知,齊麟站了出來,道:“關于此事,我覺得智叟不需要過多憂慮,皆因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大致方案。” 隨后,齊麟將剛剛和大家說的設想粗略的說了一遍。 他們今日往后,還是以移山為主,可是在移山的時候,在將土石運往渤海之邊,隱土之北的同時,可以帶上他們這里的山貨,沿途販賣。 如此反復,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后,更是可以憑著移山之名作為噱頭,一邊移山,一邊賺錢。 有了錢,即便不事生產,同樣能讓全家吃飽,而且還能轉移王屋山和太行山,豈不是兩全其美? 此言一出,倒是輪到智叟懵逼了。 他雖然有智慧,懂得許多大道理,但是行商走販之事,智叟知之不多! 讀書人不屑與之為伍。 然而,最最要命的,還是智叟略一思索,發覺齊麟的說法有著一定的可行性,他甚至有了想要加入的沖動。 誠然,智叟是不懂行商走販,只是他能感受到齊麟方案的無窮商機。 試想一下,一支搬運土石的商隊,沿途行商走販,宣揚他們想要移走王屋山和太行山的大義之舉,起初的時候,興許有人覺得他們是蠢蛋,不屑一顧。 但是久而久之,效果就會出來了。 正所謂,日久見人心,移山商隊確實是在移山,如果有人不信,前往王屋山查看,就能發現,十里八鄉的人,真的在挖掘土石,運輸到渤海之邊,隱土之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