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三國之江山美人》
第(2/3)頁
做好前期準備之后,雷云即起國中大軍八十五萬、分東、中、西三路攻打漢中!
三路大軍之中,西路大軍以晏明、張遼為將,賈詡、龐統為正副軍師,率虎翼軍與十個師群出狄道逐步向南推進;中路大軍的六個師群由裴宣、李儒等人統領,準備取道祁山、武街至橋頭一帶伺機攔截夾擊北上的蜀軍;至于東路大軍,雷云則破格命司馬懿為平西大都督,統領十二個師群分兩路從斜谷與駱谷進取漢中!
蜀漢方面,在接到雍闿、孟獲叛亂的告急文書之后,諸葛亮本欲南下平息叛亂,然而此時又驟然獲知燕國動兵的消息,遂一面調魏延、馬忠等率軍數萬南下平叛,一面調兵遣將全力應對大軍壓境的燕國。
為抵御北面的燕國西路大軍,諸葛亮以趙云為先鋒,親自率軍十五萬北上增援沓中。漢中方面則命黃忠、法正二人收縮部分兵力,力保漢城、樂城、陽安關等諸多要地,以求御敵于外。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命鄧芝、張嶷等人領軍各守險要,隨時聽候調遣,嚴防燕軍偷襲。
至于東吳方面,其則派遣馬謖作為使節面見吳王孫權,說以利害……
諸葛亮雖然竭盡全力試圖為剛剛誕生不久的蜀漢政權贏取一線生機,怎奈二者之間的整體實力相差委實太過懸殊,蜀漢的最終的命運也早已注定……
孫權雖然在馬謖的游說之下選擇了按兵不動,然而蜀國南部的雍闿、孟獲等人的動靜卻越鬧越大,將益州南部四郡攪動得雞犬不寧,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蜀將魏延雖然是一名能征善戰、智勇雙全的良將,怎奈麾下兵馬不多,面對十多萬的叛軍只能使用疑兵之計,勉強扼制雍闿、孟獲等人的攻勢!
在蜀國的北面與東面,燕國的東路、中路兩路大軍進展順利。司馬懿率領近四十萬燕軍分兩路攻入漢中,數日之間便先后攻破樂城與漢城,斬殺蜀軍四萬余,收降萬余,將漢中首府南鄭團團包圍。后司馬懿一面派徐晃率三個師群攻打陽安關,一面命大軍日夜攻城!
南鄭的蜀軍雖然在黃忠、法正的指揮下殊死抵抗,然而面對準備精良、驍勇善戰的燕軍依然回天乏力。五日之后,司馬懿破南鄭,斬殺蜀國大將黃忠,俘獲蜀參軍法正、蜀將嚴顏等人。幾乎是與此同時,徐晃攻破陽安關,蜀將張翼、董厥降燕……
隨后,司馬懿率大軍一路奔襲,直奔雄關劍閣而去!
另一邊,中路大軍在裴宣、李儒的率領下經武街順利搶占陰平東南的橋頭,直接威脅正與晏明等人相持不下的諸葛亮大軍。諸葛亮唯恐退路被截斷,遂派趙云從孔函谷繞到裴宣、李儒的后方,擺出進攻的架勢。裴宣按兵不動,并以三個師群合擊趙云。趙云無心戀戰,只得移軍至陰平。
增援劍閣不成,諸葛亮又恐后路被燕軍截斷,遂故布疑陣,而后率領大軍同趙云合兵一處。晏明見諸葛亮撤軍,隨即引大軍進駐沓中一帶,隨后繼續穩步向南推進。
七月,諸葛亮、趙云等率十幾萬大軍攻打陰平東南的裴宣所部;兩軍激戰十幾日,均死傷慘重。裴宣、李儒商議之后決定暫避蜀軍鋒芒,撤退數十里安營扎寨。燕軍撤退之后,諸葛亮率軍繼續南下,同劍閣的蜀軍合兵一處。
此時,司馬懿已率大軍攻打劍閣數日,見諸葛亮率軍而來只得暫且罷兵。
八月,燕國西路、中路大軍在陰平會合。眾人商議之后,晏明決意另辟一條道路繞過劍閣攻打涪縣……
隨后,晏明留裴宣駐守陰平,自與張郃、于禁率軍自陰平出發翻山越嶺輾轉南下。
一路摸索行進,山高谷深,至為艱險。燕軍將士信念執著,無畏艱難,行進之中數度擊潰據險而守的蜀軍,一步步向著目標前進……
在接到燕軍偷渡陰平的消息之后,諸葛亮當即留趙云在劍閣與司馬懿對峙,自率兵馬匆匆趕往涪縣;與此同時,成都方面也急令李嚴率軍增援!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诏安县|
崇阳县|
永宁县|
噶尔县|
安丘市|
图们市|
亳州市|
尉犁县|
祁东县|
铁岭市|
尼木县|
武宁县|
疏勒县|
淮南市|
梓潼县|
梅河口市|
邳州市|
西乡县|
扶风县|
无极县|
仁怀市|
奉新县|
澜沧|
遂平县|
清河县|
池州市|
宁陵县|
邹平县|
丰原市|
固原市|
西宁市|
日土县|
阿坝县|
新竹市|
辰溪县|
隆安县|
千阳县|
全州县|
新建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