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后來官家在大臣的壓力之下,不得已經(jīng)從宗室中選了一個孩子入宮。 這就是元景帝和楊皇后的第一個養(yǎng)子,柴子嚴。 柴子嚴從小就聰明,詩詞文章,教過一遍就不會忘記,所以很討官家和皇后的歡心,一度也讓官家已經(jīng)死寂的內(nèi)心重新又喚醒過來。 于是柴子嚴在十三歲時被立為皇子,封為榮王, 次年直接被立為皇太子,可見官家對他的重視和喜愛。 但柴子嚴沒有當皇帝的命,于元景十四年八月病死,時年二十二歲。 這對元景帝來說,打擊不可謂不大,從此這位官家就很少在眾人面前露出過笑臉,甚至患上了“社交恐懼癥”,一般無大事不愿上朝聽政。 朝廷之事多聽崔彌遠安排,宮內(nèi)之事則是楊皇后在主持,他自己反而成了一尊泥塑菩薩。 可是大周繼承人的問題始終是要解決的,于是在楊皇后的親自主持下,又從宗室里挑選孩子入宮。 這次楊皇后學聰明了,不再是只選了一人,而是從眾多宗子里面,挑選了兩個看起來乖巧的孩子。 為了防止將來他們的親生父母和兄弟干政,楊皇后特意選了兩個皇家血緣關系較遠,父母雙亡又沒有兄弟姐妹的宗子入宮,名義上都是養(yǎng)子。 楊皇后有私心, 這樣的孩子沒有宮外的奧援,將來也方便自己控制。 自從這兩個孩子入宮后, 就開始了各路大儒名師的嚴格學習和教導, 以及正統(tǒng)的皇家教育。 并且楊皇后對這兩個“養(yǎng)子”一開始就沒有冊封過重, 只是各自封了一個承奉郎、承務郎這樣低級“文散官”。 目的還是要聽其言,觀其行,再從中選出一個合適的皇子來,另一個人只是做為備胎。 經(jīng)過多年的“選拔”,楊皇后觀察發(fā)現(xiàn)兩個“養(yǎng)子”性格大為不同。 柴子昀性格外露,為人缺少大氣,小聰明太多,還比較自負。 而另一位養(yǎng)子柴子晉為人忠厚老實,不爭不搶,但正因為如此,就顯得比較木訥迂腐,不懂變通。 做為一個皇帝如果太老實,君權很容易被架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