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百四十章 太卜贈丹-《掌燈判官》


    第(1/3)頁

    圣恩閣,是昭興帝新建的一座書閣,這座書閣不在皇宮之內(nèi),在城北一座別院之中。

    這座別院的建筑風格和安淑院類似,是“回”字形建筑,分為內(nèi)院和外院,外院有重兵把守,戒備森嚴,內(nèi)院有一座二層雕樓,便是圣恩閣所在。

    昭興帝進入雕樓,大門立刻緊閉。

    公孫文率領(lǐng)十二名閣臣,跪拜于長階兩側(cè),等候昭興帝坐上皇座。

    待昭興帝坐穩(wěn),公孫文率十二閣臣,用膝蓋在地上拐了個彎,繼續(xù)朝著昭興帝保持跪拜的姿勢。

    昭興帝面帶笑容道:“朕此番來,是為探尋古禮之事,不知眾卿可有收獲?”

    收獲自然是有的,要不然公孫文也不敢把昭興帝請來。

    公孫文從懷中拿出一卷竹書,高高舉過頭頂,道:“圣上,臣等四下探訪,終于在民間找到上古禮典,此乃圣人之道,禮法之源,

    大宣二十一州之土,自古便循圣人之禮法,臣面君,當行跪禮,雙膝當生根于地,若無君王允準,絕不敢擅自起身,

    直至前朝,宵小之徒篡奪河山,君不循古禮,臣不遵王道,君臣起坐相平,以至禮法崩壞,天子之威蕩然無存,前朝滅亡,實乃天命所歸!

    今陛下之文韜武略,冠絕古今,當重揚古禮,明晰君臣之本,明晰天地之別,以天子之威,震懾宵小之念,保大宣江山,萬世永昌!”

    說了一大圈,就一個核心思想,見了君王要跪拜,這是古禮,不遵循古禮是不對的。

    前朝,也就是大乾王朝,不遵循古禮,廢除了跪拜,結(jié)果滅亡了,公孫文借此引申論證,不遵循古禮,會導致國家滅亡。

    本朝也不行跪禮,這是前朝遺留的不良習氣,必須端正,重新弘揚古禮,明確君與臣之間的天差地別,能讓大宣江山永遠昌盛。

    昭興帝對公孫文的陳述非常滿意,他讓齊安國把公孫文找到的那本上古《禮典》呈了上來。

    齊安國一路膝行,到了公孫文面前,從他手里接過《禮典》,又一路膝行,送到皇帝面前。

    這就是陳順才極度厭惡圣恩閣的原因,他只隨駕來過一次圣恩閣,從那次之后,皇帝每次來圣恩閣,陳順才都借機逃避。

    他對皇帝忠心耿耿,這點毋庸置疑。

    他不止一次向皇帝下跪,但至少事出有因,像這樣一直跪著,陳順才實在受不了。

    宣人的膝蓋是直的,太監(jiān)也不例外。

    昭興帝拿起《禮典》,大致閱讀一遍。

    這本《禮典》清晰的記述著君臣之間要行跪拜禮,而且對不同場合的每一種跪姿都做了明確要求。

    什么時候只用膝蓋著地,什么場合必須五體投地,什么場合必須把上半身嚴嚴實實趴在地上,在《禮典》之中都有明確的記述。

    只有一個原則不變,只要見了皇帝,雙膝就要像生根了一樣,牢牢長在地上。

    這本《禮典》真是上古禮法么?

    自大宣往前數(shù),連數(shù)出幾代王朝,一直數(shù)到數(shù)千年前,都沒有向君王行跪禮的禮法!

    而公孫文手中這本《禮典》,據(jù)說出自上古車吉爾國,車吉爾國國王車吉爾丹,命令大臣夏吉爾車寫了這本《禮典》。

    這本《禮典》出自何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昭興帝要在大臣之中大力宣揚。

    “將《禮典》刊印三百卷,京中六品以上官員,須人手一卷。”昭興帝吩咐下去,公孫文跪地叩首,高呼遵旨。

    這多暢快!

    一句話就能把事辦了,完全不用考慮內(nèi)閣的制約。

    昭興帝又道:“朕嘗聞,依上古禮制,臣民性命,為君所賜,生殺予奪,唯君一言,確有出處么?”

    公孫文頓首道:“此確為上古禮制,容臣數(shù)日,定能找到出處。”

    皇帝說是上古禮制,就是上古禮制。

    找個出處還不容易?

    只要大臣夏吉爾車還在,出處隨時都能找到。

    “陛下重修古禮,實乃蒼生之福!”

    “陛下文治武功,實乃社稷之幸!”

    “陛下德被八方,大宣萬世無憂!”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金寨县| 秀山| 阿克陶县| 荔浦县| 冷水江市| 巴林右旗| 襄樊市| 海淀区| 嘉善县| 襄垣县| 东方市| 昭苏县| 闻喜县| 平潭县| 罗田县| 攀枝花市| 彰化市| 沁源县| 黄大仙区| 通渭县| 延川县| 天全县| 兴文县| 古蔺县| 且末县| 宝鸡市| 成武县| 新野县| 绥宁县| 苍山县| 灌南县| 和顺县| 鄂温| 德昌县| 舒兰市| 谢通门县| 瑞昌市| 宽甸| 庆安县|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