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條路走的很是漫長,但沒有人覺得不耐煩,他們都清楚三金的意義:
華仔頒發“最佳男主演”時說出“第一人”可能還有爭議,現在在這個場合不再會有任何爭議,從榮譽和商業的角度,再也沒有人能絕對壓過他,再論下去,只能用資歷、技法、洋獎狀之類的更玄的東西。
他的確是第一人。
很多觀眾通過電視臺轉播看到了這一幕,方沂一步步登上臺,后面的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齊齊站立,目光看向他這,觀眾們生出一種荒謬而熟悉之感:金像獎舉辦地港地文化中心原先是交響樂團的常用地,精心設計的造型令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等角色的聲音匯在一處,因此才有報紙在頒獎禮舉辦之前,把方沂的頭像p在中央指揮家上,其他人p在底下。
本來是用來嘲諷的,意指你是保送的皇族,過江龍,但你未必壓的過。
而現在一切成真,原本的配圖和稿子今晚后簡直可以重復利用,只要刪除“不確定”之類的詞匯。
全場的掌聲中,方沂走到臺前,他一句話也沒先說,而是伸出一根手指頭,接著是第二根……所有人都知道他什么意思,直到第三根手指頭伸出來時,終于掌聲達到最大,夾雜古怪的歡呼和情不自禁的大喊。
方沂先做了些客套的前戲,他感謝制作公司和合作伙伴,以及自己的團隊,他盡可能把想得到的每一個人都點上,接著切入到正題:“現在這個記錄從兩金推到了三金時代,然而,沒有方沂開啟的時代,只有時代的方沂。”
“我們是在這個潮流中貢獻了或多或少的力量,順應和推動潮流,又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比別人更多的信息,模模糊糊的看到了新的浪頭——但什么是潮流?”
他有意列舉一堆港地導演,以讓在場人明白,他一直在關注這個圈子。
就以他現在的成就而言,說這些話是能讓人感覺到尊重的,被提到的人很受用。
“杜琪鋒導演終于棄用膠卷,轉用數碼相機是不是潮流,我想是的;”
“陳可欣導演北上大陸,我不知道他新拍的電影《合伙人》怎么樣,據說人物原型很不滿,但陳導演北上的行為本身不會錯,這樣是潮流嗎,也是的。”
“我能想到,但有點沒敢想到……居然能港地拿到自己的導演第三金,是因為潮流嗎?可能我不是百分百能拿,只是大家愿意成全我,而我個人的拿獎,也只是更大潮流的前浪,以后說不定會習慣這樣……很多人現在不明白,但是過幾年你就明白了我的話。”
——過幾年,過五年嗎?
馮大炮在底下暗搓搓的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