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2000盞1k的鎢絲燈亮起來,那一刻仿佛見到了太陽,不僅僅有太陽的光,還有太陽的熾熱。 副導演郭凡形容這玩意兒像蘇聯的“巨型雷達站”,就是一開機能監控小半個大洲的那種東西,一旦運行,方圓幾公里的鳥都得被雷達波活活照死,“它不該出現在寬甸,而應該在西伯利亞某個人跡罕至的絕密基地里面,打世界大戰扔核彈用的……就在我們這個小地方啊,它升起來太震撼了。” 話是這么調侃的,講起來輕松加自豪,過程卻充滿了電影人的辛苦。 方沂在這個鏡頭上花的時間是他從業以來的最高,算下來至少有三個月了,區區八分鐘而已,其中的困難和坎坷卻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而且還得到了多方單位的支援。他甚至懷疑起了自己的能力,后來打聽到歐美有同類型電影長鏡頭,至少要用九個月來準備,郭凡又反過來給方沂加油鼓勁兒:“我們在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而且反而比后來者還要快。” “浴霸”! 這個大家伙過于顯眼,進入劇組后引發了當地轟動,不時有特效行業的從業者跑來觀摩。狗仔也不少,不論是菜鳥還是高手,在一覽無遺的東北林原上,根本不需要找什么制高點,只要一抬起攝像頭,就能看到15米高的超級照明平臺。 新聞通告一篇篇的發,嗖狐圍脖每隔幾天就要更新一次電影拍攝訊息。 一時間,好似全國人民都在關注方導要拍個什么。 央媽新聞欄目得知消息后,派了個采訪組跟著,擬了一份主題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探索”的專欄節目,采訪記者是主持過國際頻道和《朝聞》欄目的胡碟。 實際上,劇組本身也有專人負責拍攝花絮。整個鏡頭的制作過程會無償公布出來,據說有不少領導在關注方導的戰爭片,想看看他怎么“做好自力更生,走好文化自信”。 無論如何,這都是大陸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吧。 記者兼主持人胡碟是文藝女,筆下功夫好,其他了解不多,不太明白這個片場的奧妙,她感覺這地方更像是建設工地,當前的支撐團隊也以工科生居多,并不是電影這類藝術性質的誕生場所。 你這片場還真是夠奇怪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