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所有人對劇本諳熟于心,幾句話就能把腦海中的印象,和方沂描述的結構對上。因此方沂在板子上畫了些抽象的線條,眾人也能腦補出他要表達的意思。 “兩場戰斗是長津湖之戰和鐵原阻擊戰,這不用多說,分別構成我們電影的兩個高朝。三個長鏡頭,第一個是跨過鴨綠江的隊伍俯瞰鏡頭,片中的地點就在我們昨天去看的下河口斷橋那……但是拍的時候在帳篷里面,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只需要七到八個人……” 宋佚眼冒星星,她不太聽得懂,但是手忙腳亂在筆記本上記。這時候她同學白羽好奇問道: “導演,七到八個人,怎么演出雄赳赳,氣昂昂?” 郭凡替方沂答了:“電腦可以復制粘貼出來,鏡頭一拉遠,觀眾看不出來……其實你提的很好,最好還是真人來演,電腦人效果不夠好。但是我們要節省成本,招足夠多的群眾演員在這么個地方,就演這么一場戲,然后又送他們回去——劃不來是不是?錢要用在刀刃上。” 陳建彬插話:“什么是我們的刀刃?是什么樣的戲?” 方沂道:“這就是我要說的了,那兩個剩下的長鏡頭。” “這個戲從表演上來講,沒有很多難度,感受到難度的是我們制作團隊。前中后期,方方面面都是這樣。” “剩下的兩個長鏡頭就存在一定難度了。需要軍隊一樣的組織力,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方沂開始描述要達到的效果。 首先是一個戰場上的鏡頭,該鏡頭發生在長津湖之戰,重點是要體現出志愿軍“三三制”戰術。 當時志愿軍在這個區域投入兩個軍約10萬人,而包圍圈內的美軍加韓軍參戰部隊約8萬人,兵力比為10:8。雙方的兵力旗鼓相當,志愿軍并不占據絕對優勢,甚至連相對優勢都有點勉強,顯然不具備打“人海戰術”的條件。 什么是“三三制”? 大概意思是,一個班分為3個戰斗小組,每個戰斗小組為3人。在戰斗中,戰斗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前面1人為主攻,身后兩人負責掩護和支援。在戰場上,他們彼此之間以“口語”和“手語”進行聯絡。如果有人員傷亡,那么有替補隊員自動填上,繼續以三角隊形,向敵人發起進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