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方大導殫精竭慮,試圖打造史詩級戰爭片的同時,國產片也正在打一場相當慘烈的戰爭,而且目前節節敗退,被干得丟盔棄甲,以至于今年2月份以來,國產影人上下都彌漫了一股悲觀情緒。 眾所周知,2月份的時候中美wto協議生效,確定大陸在每年20部進口分賬影片配額的基礎上,再增加14部進口分賬的美國大片,票房分賬比例也提高到了四分之一。好萊塢被束縛住的手腳,又松開了一些。 敵方已上高地,而水晶保衛戰十次贏了七次,甭管是玩賴還是靠的實力,結果就是硬道理。這勝率值得梭哈一把了。 實際上wto的中美協議涉及到方方面面,電影市場的妥協是必然的,你保電影還是保大豆呢?電影肯定不如糧食重要。大陸影市是被拋出去的一張牌,而且是一張能應付得過去的高勝率牌。 諸多影人懷著期待和擔憂的心思,共同度過了生效后的二季度,該季度屬于淡季,值得說的只有兩部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3d重置版》和特效爛片《超級戰艦》,很難說是不是安排的巧合。然而,這兩部賣相不佳的片子以摧枯拉朽之勢,干翻了寧昊的《黃金大劫案》、王曉帥的《我11》、管唬的《殺生》,以及《匹夫》、《飛躍老人院》等國產片。 可能以上電影一列出來,諸位就知道該選哪個了。好萊塢片子爛歸爛,禁不住同期國產片太抽象,起不到商業片的效用,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 《殺生》、《匹夫》這些片子并不爛,但這些片子不屬于“拿票房”這個賽道的。 最后一合計,國產片票房占比迅速跌到了28.9%。這還是淡季呢,暑期檔那一堆好萊塢系列大片一上市,那還能玩嗎? 市場需要信心,需要大佬站臺講基本面。 之前6月下旬舉辦的魔都電影節上,方沂火速參加,作為國產影人代表發言:“請大家再給中國電影一點時間。” 除了方沂,其他行業大佬也來了,齊聚魔都影節,紛紛講好話,以至于無人關注電影節的獎項花落誰家。 光纖影業的老總王長田認為好日子還在后頭:“上半年有幾部好萊塢片子的票房超出預期,但是,國產片的重頭戲在后半年……我始終對國產片充滿信心。” 《日報》的電影研究員表示:“‘炫技’的高科技電影熱度總會過去,人們最終會支持接地氣的電影,比如《情書》和《重返十七歲》,甚至還有《孤島驚魂》這種小成本佳片……另外,年輕一代的優秀影人作品也正在拍攝中了,他們是切中了觀眾需求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