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好萊塢的敘事手法應該學習,但不要去拙劣的模仿,應該結合東亞社會的現實。 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他放棄掉重來的人生機會,而是繼續打自己的爛牌。就有點不現實了,忽視了他個人的人生追求,沒有理由的讓主角拿到供養者的劇本,兩輩子都去做牛做馬。 而不去探討,這個人陷入到中年危機的根源。 老婆曾經也是白月光,為什么如今沒感情了呢? 孩子為什么會被受欺負呢?因為天生欠打嗎? 女兒為什么會做太妹,因為喜歡做太妹嗎?還是,只有做太妹,才能保有一點可憐的安全感,而這些東西從現有的家庭是得不夠的。 在中年男不改變社會地位的情況下,并不是他像變形計里面一樣,回到十七歲演完自己的副本,他重新擁有十七歲的心態,就能讓一切現存的悲劇反轉。 可能性是很小的。 二十歲的年輕人拿到手的牌并不多,但他一直保留摸到大牌的可能。 四十歲的中年人,牌已經打得差不多了,高手過來也回天無力。 1982年上映了一部電影叫《牧馬人》,片中淺顯的討論了一下物質和精神追求的沖突,由濃眉大眼的朱時矛飾演男主。 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靈與肉》:許靈均因為成分問題,來到西北牧場勞動,得到當地牧民的關懷照料,并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 日子一天天變好,老許苦中作樂,這時候,老許的父親卻回國找他,希望他到美國繼承家產。經過一番心里斗爭,他放棄了到美國生活的機會,決定留下來建設祖國。 片子最出名的臺詞就是那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 二十歲的年輕人做出片尾的選擇,可以理解;如果主角苦中作樂到了四十歲,還能這么選擇,那就有點無法代入了。 《牧馬人》的導演是謝晉。謝晉是第五代導演的扛把子,他當時的年代是一個轉向市場化,人心浮動的年代,因此,謝晉片子的主人公常常要做一些價值取向的抉擇,而且總是選擇真善美。 謝晉另一部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也是如此,參加越戰的諸葛丞相最終感悟到了集體主義精神,成為了一名靠得住的戰士。 這兩部電影有一個共同點,主人公是年輕人。 方沂的《情書》里面尹川也是年輕人,所以他最終能被自己的白月光說服。如果尹川是一個四十來歲見慣了風雨的京城大律師,好像已經習慣生老病死的主治醫師,他就很難會改變自己的既定規劃了。 如此定下電影的基調后。方沂開始張羅電影的演員,方沂工作室有一部新電影即將開拍的消息,也低調的傳出去。 除了方沂,電影的主要演員如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