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高熲詢問看法后,他緩緩說道:「在下以為,我朝出兵的關鍵不在于中原,而在于河北!」 「在下看了軍情司的情報,如今河北只剩下冉魏和北明兩大勢力,他們已經分別吞并了燕國的城池疆域.等到他們整頓內部之后,必然會發生沖突,哪一方取勝,便能成為河北之主!」 「敢問幾位,你們以為冉閔和朱棣對陣,誰的勝算更大?」 他看向高熲、謝晦以及旁邊的虞允文。 高熲神色微動,當即說道:「朱棣勝算更大,并且,朱棣麾下有李牧廉頗,還有不少九階大將,一旦開戰,就能迅速擊敗冉閔!」 謝晦、虞允文兩人聽到這話,頓時明白了劉伯溫的意思,神色微變。 冉閔的能力不錯,但他只是一個頂尖名將而已,對于治國理政沒有多少天賦,他這樣的君主,就算吞并了燕國的大片疆土,也無法把得到的好處消化。 兵馬實力在膨脹之后,真正的戰斗力反而會下降,一旦和北明的精銳對陣,很有可能出現一敗涂地的情況,全面開戰,冉閔或許連半年都撐不住。 歷史上也是如此,冉閔看似占據了河北大片土地,爆發力極強,但勢力根本無法持久,一旦兵敗整個勢力就為之崩潰。 朱棣同樣喜歡親征打仗,但他的治國能力超出冉閔的八條街, 他唯一的缺陷就是麾下的班底不算頂尖,大明的開國名將和戚繼光俞大猷都在南方。 他麾下能用的大將如盧象升、孫傳庭、曹文昭、王鋌、邱福、張輔......只能算是二三流的武將。能和其他王朝頂尖大將相比的一個都沒有, 若不是有李牧廉頗投奔,朱棣只能守住幽州,不敢向南擴張。 有了李牧廉頗這幾個頂尖名將,朱棣仿佛如虎添翼,瞬間有了稱為神州頂尖王朝的資格。 「不錯,朱棣只要擊敗冉閔,就能成為河北之主,他一統河北所需要的時間不會太長......而曹操能力極強,在漢軍的進攻下堅持一兩年不成問題!」 「等到漢軍兵鋒衰退,曹魏即將崩潰的時候,想要出兵中原的除了我軍,占據河北的朱棣,肯定也會派遣大軍南下!」 「到時候漢軍、魏軍、明軍,再加上我朝的精銳,多方混戰,怕是誰也無法占據中原!」 劉伯溫沉聲說道。 他說的很有道理,想要占據中原的可不止大夏一家, 劉伯溫還少說了李唐。一旦中原真的出現多方混戰的情況,李唐就算是拼命,也要擊穿河內來中原參合一腳。 還有關中......東漢若是不穩,西漢也肯定不會坐視。 神州世界的頂尖王朝,尤其是北方的幾個王朝,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系。 一不小心,便是整個神州頂尖王朝的全面大戰。到時候,大夏王朝想要撿便宜,根本不可能。 「那依你之見,什么時候才是我軍出兵的最好時機呢?」 王景問道。 劉伯溫沉默了一下,謹慎的說道:「臣以為,我軍如今精銳還未練成,各地 府縣也還未梳理完成,在做好準備后,能趕在曹魏退往齊地、朱棣沒有一統河北之前出兵即可!」 「若是出兵,先和李唐聯盟,從江陵出兵攻打襄陽!」 「后面出兵何處,要看當時的形勢如何,現在臣不敢妄言推測!」 襄陽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是楚國北進、東擴,西拓的重鎮,向西可以進入南陽,走武關窺視關中。 向北則一馬平川進入中原,向東能沿著漢水進入長江,順水而下攻打金陵。 此地乃是天下之中,四通八達,是天下間排行前列的咽喉要塞。 如果說江陵的南方王朝的生命線,那么襄陽則是群雄割據,南北對峙時候一統天下的關鍵所在。誰能控制襄陽,誰就控制了天下。 北方王朝南下,此地是最佳突破口,南方王朝北伐,這里也是最佳通道。 諸葛亮的隆中對便提到了荊襄的關鍵。 所以,劉伯溫提出無論將來如何用兵,北上的第一步必須先拿下襄陽。 「嗯,你說的不錯,必須先攻下襄陽.....」王景點點頭。 劉伯溫這時像是想起了什么,說道:「我朝如今無法全力北上,但小規模的出兵還不成問題,為了將來攻打襄陽不出意外,臣建議先派精銳從江陵南下,攻下長沙,剿滅苻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