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勤政殿內(nèi),除了王景之外就只有拿著名單進來稟報的虞允文了,沈翼高熲他們這些三省重臣,身上的事情非常多,這些天都在各自的官衙坐堂。 如果沒有必要,都不會來浪費時間來勤政殿。這個名單,在傳入三省之后,也是虞允文親自拿來送到了王景面前。 「不用!讓他們繼續(xù)參加武舉吧!既然已經(jīng)報名了,武舉沒有結(jié)束之前,朕召見他們有些不妥!」 王景擺擺手。 虞允文也明白這點容易引起眾多士子和武士的不滿,感覺像是有人作弊,不過,楊素和鄧愈都是未來的天境強者,有讓大夏破例的資格。 并且他們報名武舉之后,根本不用多想,所有人都能確定他們和張須陀必然是武舉前三。 要是讓那些參加武舉的武士知道,說不定會有不少人希望他們提前得到皇帝的召見,不用繼續(xù)參加武舉從而把前三的名額給讓出來呢。 武舉出現(xiàn)了三個名將,而參加科舉的都是大夏各地選拔出來的舉人以及國子監(jiān)的學(xué)子。只有個別三流的歷史文臣。 這個結(jié)果,讓王景有些失望。 不過這點也正常,歷史名臣在神州世界畢竟是少數(shù),大夏王朝現(xiàn)在需要的,也不是個別能力出眾的文官,而是能填補大夏十道大量職位的中低層官吏。數(shù)日后。 王景親自前往皇宮正殿,主持了科舉的最后一關(guān)殿試。殿試所耗費的時間很短,很快眾多士子的考卷就被送到政務(wù)省的幾個大學(xué)士手中。 沈翼、汪廣洋主持閱卷,以他們的精神力量,目光一掃就能過目不忘,反應(yīng)無比迅捷,閱卷的速度也非常的快。 大約半個時辰,他們就把殿試的名次簡單的排列一番,然后遞送到了王景手中。 偏殿內(nèi)。 王景隨意的翻看試卷,大夏科舉的試題和明清不同,并非是依靠八股,而是分為好幾個類別,進士科主考的是策問,明算科考試的便是算術(shù).... 不過按照習(xí)慣,還是進士科最得到三省重臣的看重。 「嗯,寫的都不錯,言之有物,外放到地方擔(dān)任知縣都有資格了!」 王景隨口稱贊一聲,拿起朱筆勾勒幾下,把科舉前十的排名重新調(diào)整,這是身為皇帝的權(quán)利。 「沈先生,這次恩科有多少人合格?」王景問道。 沈翼連忙稟報道:「臣按照陛下的指示,這次恩科點取的進士有九百人,是前面幾次入選的三倍,除此之外,副榜還有兩千一百的同進士。」 「得到進士和同進士資格的共有三千人....」 王景皺了皺眉,看向汪廣洋,問道:「朕記得大夏各地官吏的缺額,至少有六千余,怎么只招錄了三千人?」 「陛下容稟!」 汪廣洋迅速上前稟報道:「參加恩科的士子能力有別,臣等已經(jīng)把這次的名額擴大了數(shù)倍,難度大降,在這種情況下連同進士都無法入選的士子,能力可想而知。」 「地方缺少官吏,可以讓各地的舉人填補,畢竟各行省府縣缺少 的大部分是底層官吏.....科舉選拔的是整個大夏的人才,不可因為一時之困,而把科舉的規(guī)矩徹底破壞!」 「這是臣之所想,還請陛下明鑒!」 對于沈翼、汪廣洋這種對于科舉無比推崇信奉的儒家士子來說,科舉無比神圣,更是寒門平民超脫階層的最好階梯。 大夏王朝官吏缺額,可以將進士的名額擴大三倍,畢竟眼下大夏需要抓緊一切時間休養(yǎng)生息,將官府的體系扎根各地。對官吏的需求最重要。 所以,沈翼、汪廣洋能夠理解這點,這次可以暫時修改規(guī)矩,只要下次恢復(fù)正常就行。 但,暫時修改規(guī)矩,并不是說可以把科舉的規(guī)則肆意的破壞, 進士名額擴大到三千,便是他們能接受的極限。若是一下子擴招到六千余人....不僅沈翼、汪廣洋無法接受,那些通過科舉入仕的眾多官吏也無法接受。這次名額擴張到六千多人,等下次科舉瞬間縮減十倍,參加科舉的士子必然無法接受。 「嗯,你說的有道理,是朕想的簡單了,那就按照政務(wù)省的意思辦,鄉(xiāng)鎮(zhèn)以下的官吏,讓各行省征召舉人填補...」. 王景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靈,只要還是人,就肯定會有想不到的地方,會有缺陷、失誤。 他神魂強大,能過目不忘,心念電轉(zhuǎn),但內(nèi)政方面,很多瑣碎繁雜的事情,他不可能全部了解。 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處理的妥妥當(dāng)當(dāng)。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