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酒肆二樓臨窗的雅間,蔡琰蹙眉看著董卓拿出一把小刀,將酢醬均勻地涂抹在一張鹿脯上。又拿來一塊熱氣騰騰的胡餅,切了個半圓的口子后,再將鹿脯塞進去。 接著,他一口一個肉夾饃,一口一碗面餅湯,中間還夾兩口腌制的蘿卜、冬葵、蕪菁等小菜。 一頓風卷殘云,又一大口甘甜的蜂蜜水入腹,才滿意地停了下來。 “叔,叔父用餐還真是……” 愣愣看完,蔡琰都不知該咋評價:說董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吧,他狼吞虎咽的,一點禮儀都不講。說他粗俗鄙陋吧,吃個鹿脯和胡餅還那么多花樣兒…… “哎,沒辦法……”董卓也挺苦惱,擺手道:“條件有限,侄女先隨意用些。等時機成熟,叔父再請你吃頓好的。” 真的條件有限。 在漢末,別說紅薯、土豆、玉米、洋蔥、辣椒、胡蘿卜、可可豆這些沒有,連鐵鍋和醬油都沒有。請蔡琰下館子別說吃炒菜,連潼關版肉夾饃都不正宗。 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系統解鎖更多功能了。 想到這些,他愈加渴望民心值,將手中又做好的山寨潼關肉夾饃遞去:“侄女也吃啊,咱邊吃邊聊……嗯,重農抑商一事,為何你一聽便畏之如虎?” “哦哦,多謝叔父……”懵傻的蔡琰愣愣接過,下意識咬一口,驚覺胡餅這樣吃居然別有風味,又喝了一口米羹,才反應過來:“對,重農抑商……叔父可知,此國策源于何時?” “秦國,商鞅變法。” 老董流利回答,一臉得意:感謝初中歷史老師是位波濤洶涌的美女,讓自己在荷爾蒙躁動的年紀愛屋及烏,對歷史這門學科充滿興趣,知識點記憶猶新。 蔡琰也不由一愣,脫口而出道:“叔父所言不差,侄女不該以貌取人。” 董卓藏在袖子里的手,當時就硬了:以貌取人?……意思是說我很丑? 那我走? “此策的確乃商鞅所提,所謂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農者寡而游者眾,故其國貧危。其境內之民,皆事商賈,為技藝,避農戰,如此亡國則不遠矣。” 說完,蔡琰看向董卓:“叔父以為然否?” “不然。”老董收斂情緒,搖頭道:“彼時秦尚未一統,為與六國爭鋒,首要任務是農與戰。由此廢井田、開阡陌,盡一切力量將黎庶黔首捆綁在土地上,令其不是生產糧食就是征戰,當然沒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