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提起此事,呂曠和呂翔就滿臉的義憤填膺。 袁紹自入主冀州以來,大權(quán)獨攬,培植親信,重用的也是顏良、文丑和張郃這些幾周本地出身,頗有家世背景的人。 而像他們這些同樣冀州出身,卻是沒什么背景的大頭兵,一個個都被排擠在圈子外圍,不受重用,不得信任。 更何況因為曾經(jīng)追隨過淳于瓊的關(guān)系,袁紹也始終對他們防著一手。 不僅兵權(quán)沒有,就連稍微有點功勞的事情,也都是顏良、文丑去做,根本沒他們的份兒。 沒有戰(zhàn)前投敵,臨陣倒戈,呂曠和呂翔兩兄弟就覺得自己對得起這份工作了,現(xiàn)在讓他們把命搭上,卻是不樂意的。 往事種種,而今被兩兄弟一一提起,呂威璜都為之神色恍惚,回憶起了諸多不快和憋屈。 為了袁紹這樣的君主而賣命,他確實不甘心! 追隨呂威璜出生入死這么些年,呂曠和呂翔,已經(jīng)看出了自家主將的心思已經(jīng)動搖,當(dāng)即再勸:“將軍,就算你不為自己考慮,也為城中的百姓和營里的弟兄們想想啊,若是負隅頑抗,破城之后,豈有吾等活路?” 戰(zhàn)爭結(jié)束,負隅頑抗者,必被屠城,這已經(jīng)是一種慣例了。 哪怕對手是頗有仁義之名的陸宇,也會抽十殺一,以此作為震懾。 否則日后每座城池,都負隅頑抗,那得死傷多少士卒? 征戰(zhàn)沙場,最忌婦人之仁,想要以最小的代價,統(tǒng)一天下,平定亂世,有時候,該狠下心腸的時候,就必須狠下心腸,不然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呂曠和呂翔兄弟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句句在理,可謂是說到了呂威璜的心坎上,讓他原本的死志,也隨之煙消云散。 呂威璜沉默良久,最終松開了按在劍柄上的手掌,頹然長嘆:“既如此,某便降了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