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只能說,這就是文官,習慣了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搞政治斗爭扣大帽子是一把好手,可內(nèi)戰(zhàn)內(nèi)行,外戰(zhàn)外行,真要短兵相接之后,立刻露了原形。 也幸虧劉虞是被公孫瓚所滅,要是真讓劉虞滅了公孫瓚,北方胡人趁機南下,以劉虞的能耐,沒了公孫瓚這些主戰(zhàn)派鎮(zhèn)場子,能守住幽州那才是奇跡。 只可惜,寫史書的都是文人,自然千錯萬錯,都是公孫瓚的錯。 誰讓劉虞要殺他的時候,他不肯乖乖去死呢? 此等“不忠不義”之人,當然要徹底把他搞臭。 只可惜,陸宇不是公孫瓚,楊一乃是奉旨討逆,拿著洛陽朝廷的詔書,名正言順地討伐叛逆,劉虞和魏攸還想那大義名分壓他,那是想多了。 一番交戰(zhàn)過后,魏攸等人的殊死一搏,沒能掀起任何波瀾。 劉虞及一眾下屬,全都當了楊一的俘虜,被先押解到薊城,等冀州的戰(zhàn)事也完結之后,才會被送去洛陽受審。 囚車里,劉虞沉默不語,表情卻是依舊維持著名士的做派,傲然無懼。 楊一見了,就忍不住譏諷幾句:“劉伯安,今日之事,足以證明你對胡人的懷柔之策大錯特錯。” 劉虞一聲蔑笑:“呵~,你一介武夫,也懂計策?” 被人譏諷自己的出身和學問,楊一也是怒了:“我確實沒讀過幾年書,但我從小就在幽州長大,見過胡人的兇殘,更知道胡人的生存法則,而像你這樣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又知道些什么?你真以為光憑幾句狗屁不通的大道理,能讓胡人納頭就拜?” 楊一越說越是憤怒,自劉虞主政幽州以來,民生經(jīng)濟確實得到改善,可相對的,軍事方面就大為倒退了。 劉虞作為主和派,為了自己的權勢和名聲,公然饒恕烏桓等東胡部落在攻略漢地期間犯下的種種罪行,這種做法,早就引起了當?shù)卦S多人的不滿,尤其是幽州的本土駐軍。 若非如此,楊一怎么可能這么輕松就招降了大批士卒?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