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最后被陸宇看中,決定投入建造的是一個設定十分巧妙的古典主義的建筑物,陸宇自己也增刪了部分細節設計,賦予了不少新元素。 一個巨大的磚石臺階,長米,高米,最上面一級是一條貫穿整個臺階的柱廊。柱廊正中是一塊巨大的照壁墻,未來可以用來懸掛軍隊的標志,乃至國徽之類的東西,在整個柱廊上均勻的分布著塊稍的長方形照壁,用以懸掛旗幟。 在臺階的兩端,則設置一個類似烽火臺造型的方形臺座。根據設計,這里將安裝兩座巨大的火炬籠。 這個設計制作了模型,石膏模型一露面,就引發了震撼的效果。 最后通過的設計里還是決定還是用石灰水涂白,反正古人的房子也是用石灰水涂白的,沒聽他們覺得是什么兇色的。 正式的圖紙里這個大型主講臺被掉上面的柱廊,在眼下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賞,批量建造這樣的巨石柱實在有些困難。 不過在建造時還是留出足夠的寬度以便未來增添,整個建筑的高度也被提升了不少,視覺效果十分震撼。 上面柱廊雖然不造,但是用來懸掛徽章的照壁墻還是出現在正式的圖紙里。 至于那些懸掛旗幟的照壁,陸宇決定暫時用木架來代替,每座木架造得足夠高,可以,用來懸掛旗幟,當然得是風力比較的時候才能實用,否則旗幟會象船帆一樣被吹得鼓起來。 設計通過之后,翟南開始著手施工。 夯土結構的一個好處是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可以大規模的使用普通的力工。福建過來的客家人普遍有建造土樓的習慣,比較有經驗。 用這些人作為夯土的領工,再配合從外來流民招募的工人,工程轟轟烈烈的開展了。最忙碌的時候,整個工地上有近一千名民工在工作。在各個采石場上也有超過兩百人采石和切割石塊。 為了爭取進度,陸宇還動用了不少工程機械裝置來協助,挖土、堆砌和簡單的壓實都使用機械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