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教材選用的大多都是一些現代的,但是她將這些知識都弄成了現代的,與此同時,她也將一部分太過超前晦澀的知識都給刪了。 同時增添了更多的常識類的知識。 所以,這些孩子學到的知識,遠比在私塾的孩子學的都多。 當然,教學的夫子也要好好培訓,總得讓他們先學會了,才能去教別的孩子。 不僅僅要培養夫子們的知識,還有他們的教育意識,什么教育心理學都得學,還有因材施教也得貫徹落實。 這么辛苦,薪資也一定是最高的,同時還會給予他們很高的社會地位。 回大燕的路上,唐崇交給了奶娘帶,自己則在空間中開始設計教材。 若是可以的話,她希望入私塾的孩子,也能推行這一套教材。 當然,她也知道,步子不能跨的太大,否則會遭到反噬,只能等大唐學院的孩子們先學成了,讓全國都看到成績了,才能試著推廣。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太急切。 經過了古蘭軍營,又經過了荊州。 裴姝兒寫教材之余,也會帶著唐崇出去走走看看。 荊州此刻早就已經改變,不再是之前餓殍遍野的景象了。 大家的臉上都朝氣蓬勃的,周圍都開辟出了農田來,然后開始種植。 現在外面已經一派綠油油的景象。 從大商運回來的糧食給了徐州,和江南。 兩個地方的流民即便還是存在,但是已經不是饑腸轆轆的樣子,甚至也被分發了田地,開始種植了。 甚至一部分流民已經回到了自己本來的所在地,每次糧食吃完了,也會去最近的救濟點領取糧食。 不是沒有人一些百姓囤積救濟糧,只是每一次大家都會進行統一的檢查。 這個時候,每一個救濟站的資料都是互通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新,所以這些人鉆不了多少空子。 不是所有的商號都有裴記這樣的大手筆,可以開辦救濟點的。 也有一部分有道義的商人選擇在城門口施粥,力求讓這場災難快速過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新的糧食,施粥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林州城反倒是成為了最不需要關心的地方,即便是城中的居民也早就將種植天賦發揮到了極致,甚至還有人在屋頂上種植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