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在大燕沒有糧食,但是隔壁的大商和大鄭雨水充足,所以糧食都是十分充足的。 只是要和這兩個國家換糧食,那么必須得用商品去交換,而且那商品,還得是這兩個國家沒有或者是稀少的東西。 大燕這些年來的經濟,一直都是處于幾個國家的吊車尾位置,也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優勢商品。 農作物也好,衣食住行也好,都比不上這兩個富饒的國家。 在這個時候,裴姝兒笑著道:“大商和大鄭的人都愛漂亮愛打扮,綾羅綢緞他們是最喜歡的,不如大力發展紡織業,到時候用布匹和成衣和他們交換糧食。” 唐瓚自然是同意的,別的不說,就說現在的布莊,其實大部分都已經用上了裴姝兒研制的織布機,工作效率很高。 原材料卻省了許多,用來出口其他兩個國家,再合適不過了。 只要紡織業發展起來了,那么還可以給一些流民安排工作,減少社會的動亂。 同時,那些適合種植的地方,也已經安排農民和士兵一起耕種了,用的就是裴姝兒從現代帶來,并且還泡過靈泉水的種子,務必早日將糧食種出來。 但是不管怎么樣,現在的糧食依舊是短缺的,雨水剛下,糧食也剛種進地里,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國庫內是還有糧食,可是那點糧食已經不能用來分發給老百姓了,那么一丁點糧食,就只能用來應急。 而這糧食,就只能由裴姝兒提供了。 她的空間就那么大,除了堆放日常用品外,其次才是耕種的土地。 好在這段時間以來,裴姝兒也沒有停止耕種,空間里隨時都有糧食成熟。 即便成熟的時間快,但是畢竟地少,再多也不可能顧得上整個大燕。 只是那些捐出來的糧食,還是得有個名目,不能總是讓裴姝兒這么不明不白地拿出來。 更不能讓別人以為,這是裴姝兒這個皇后自己的糧食,那樣的話,她這個捐糧食的英雄,沒準得變成妖怪了。 而這個名目,就是裴記。 沉寂了許久的裴記,又一次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各個城市都出現了裴記的救濟點,每一個周,每人有一公斤的大米,是完全不需要銀錢的,但是需要用工來抵換。 要么是織布,要么就是幫裴記名下的土地干活。 但是需要提供貧困證明,需要里正縣衙等的蓋章簽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