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一次黨錮之禍,他被囚一年,遇赦得免,被大將軍竇武征辟為大將軍府掾屬,謀誅宦官。 然后這件事情再次失敗,宦官是黃皇權的延伸,他們注定失敗,然后他再次被波及。 第二次黨錮之禍又遭株連,但是當朝廷之中的位子一旦有了空缺,朝廷就有多位大臣聯名舉薦,這就是當年的陳太丘。 可是這一次,他拒絕了所有人,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路。 他知道了自己的本事已經無法改變這個天下,他兩次被流放,被囚禁,他看到了這天下的苦。 他知道單單憑借他一個人,他什么都改變不了。 所以他選擇了留在家鄉潁川,廣開陳家之門,歡迎四方來客,歡迎無數士子。 沒人知道他到底教化了多少人,沒人知道他到底接納了多少士子。 那時候的人,只知道,當你想要求學,想要學會一些東西的時候,就去潁川,去陳家,去找陳太丘。 他會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所會的一切東西全部都交給你們。 他會傾囊相授,只要你有足夠的才智,你變可以繼承他的衣缽。 那個時候,他與其子紀、諶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同時,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圖畫實、紀、諶父子三人形象。 很難想象到,在那個陳家最為昌盛的時代,他們父子三個人放棄了一切,放棄了所有,放棄了他們出將入相的機會。 專心在這家鄉之中,好生教導各路士子,無論是寒門還是士子,甚至那種連門都沒有的想要求學之人。 無論是天資聰穎之人,還是那天性愚笨之人,都是如此。 那時候,莫要說潁川,這個中原,乃至整個天下都對這個潁川的陳太丘敬重不已。 那個時候,北有馬氏一族,南有潁川陳太丘。 當初的潁川四長之中的另外三個人鐘皓、荀淑、韓韶都是以陳太丘為主。 這就是陳家,當初的陳太丘父子三人如此,之后的陳長文沒有其祖父和父親的那種配個高尚,他步入了仕途之中。 但是陳群仍然保持著他們陳家所有的風骨,他從來不會做任何違心之事,也同樣保持著世家的底線。 當初陳荀二家執掌天下世家的時候,雖然陳群和荀彧兩個人對待寒門的態度不同,但是陳長文對于寒門也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 當年陳太丘去世之后,致悼會葬者三萬余人,車數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韓融等披麻戴孝執子孫禮者以千計。中郎蔡邕撰碑銘,大將軍何進遣使致悼詞:“征士陳君文范先生,先生行成于前,聲施于后,文為德表,范為士則,存晦歿號,不兩宜乎。” 陳群一生雖然做了不少不好訴說功過之事,但是在這良心上,他卻是不錯。 當初所有人都不敢勸諫曹叡的時候,是陳群站出來,有過言辭激烈,有過巧言勸說,總之他在為天下計。 陳群逝世,謚曰靖侯。其子陳泰嗣任,這是看在了陳家的面子上應該做的。 但是曹叡追思陳群之功德,于是分給陳群戶邑,并封一子列侯。 這是曹叡,或者說天下對于陳群的認可。 總有說富不過三代,但是陳家已經綿延了好多好多代,而陳泰這里已經是第四代了。 很多人都知道,陳泰比陳家的先輩都要差上不少的,但是陳泰仍然堅定的走在了這朝堂之上。 他很多事情都看的出來,但是看得出來,他也為了家族,為了親眷選擇了漠視和相顧無言。 直到這一次,他不想再繼續忍下去了。 “陳家若是只剩下了這等人,那陳家滅亡,也是情理之中。” 一夜過后,陳泰沒有任何的休息,沒有任何入眠的意思,他就在房間之中老老實實的跪坐在桌案之前,靜靜的等待著天亮的到來。 日出東方,今日是一個好天氣,只不過所有人的心情都變得十分的壓抑起來。 今日的陳泰將自己梳洗干凈,沒有穿朝服,也沒有披甲,反倒是穿上自己最為鄭重的一件衣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