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從接到秦烈軍令以后,李昊立即開始行動起來。 就在反復挑選之下,最終決定將這演武擂臺設置在募兵處。 所有前來參軍之人,只要登記姓名以及來歷之后,就可選擇一處擂臺進行挑戰。 只限當天,只限一次。 勝者可做軍候,敗者只要是在戰斗過程之中展現出了足夠實力, 也可成為軍候副職,以后軍候之職出現缺口可以優先得到提拔。 軍候之職已經不是什么小官,可以統領四百余人,一般縣尉手下大概也就只有這么多人而已。 換做以前想當軍侯,還要稍微有點關系才能就職,這次秦烈做出如此承諾其實已經極為大方。 最后一座擂臺是由李昊鎮守,勝者可做司馬(基本沒有可能), 敗者只要展現出了足夠實力, 直接就能親自前去拜見秦烈。 十座演武擂臺基本劃分出來,它們相互之間呈現環狀分布,隨后李昊緊急調動五百軍卒開始修建。 因為受限地理環境,畢竟令雎附近是以荒原地形為主,所以十座演武擂臺都是以土為基,挖掘泥土運到此地堆成十座土丘。 土丘四周打下木樁以做固定,而后就是不斷夯實,一點點的將這十座土丘夯平成為三尺擂臺。 雖然簡陋,不過實用。 而且損壞之后修復起來簡單。 在這十座演武擂臺修建期間,李昊就在軍營之中來回轉悠,最終挑選出來三十六位軍候。 李昊親自前去要人,而且又有秦烈軍令在身,抽調這些軍候出來自然沒有什么難度。 這些軍候能被李昊挑選出來,雖然實力不算突出,不過基礎素質穩定,他們每人都從軍中七式之中組合出了一套標準對敵方式。 比如其中不少軍候,就是通過剛體一式、斬鐵一式、盾擊一式, 組合出了對敵方式。 攻防之間沒有短板, 同等條件拉來一個狼族的百夫長, 這些軍候基本都能打出碾壓優勢。 他們輪流鎮守其中九座擂臺,上場順序都是李昊隨機安排,如果對戰受傷或是體力耗盡,之后立即換個軍候繼續守擂,以此確保不會讓人有機可乘。 如此不過四天時間,演武擂臺以及守擂軍候都是已經準備就緒,于是擂臺比武當天直接開始。 可惜挑戰之人卻是屈指可數。 這段時間依舊有人陸續趕來,不過其中多數都只是普通人,雖然可以感到一定勁力流轉,卻是無法做到貫穿渾身上下…… 甚至都還不是一境武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