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此在電影拍攝中,演員替換交流對象有時既是必須,卻也無傷大雅,美國的電影演員有許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而“表現派”不強調從自我出發,而是強調在內心中先構建出一個“角色的形象”,強調模仿。 同時,表現派不提倡下意識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強調“跳出來”拿捏和設計。 有人說體驗派就是斯坦尼,表現派就是布萊希特,在曹軍個人理解中,前半句是對的,后半句不對。 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是一種演出效果,更多通過編劇和導演手段來達到,而非一種表演手段。 布萊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劇實踐中,希望觀眾能間離,但仍然要求演員是體驗的。 而我們國內某些表演者,為了給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論依據,拉了布萊希特來當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騙了。 各個派別的追求和方法之間涇渭分明,但在實際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純粹。 表現派演員不可能完全不動真情實感,體驗派演員也不可能完全不設計。 所以“某派的演員”是說該演員認同某派的美學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說他完全不使用別的方法。 另外,由于國內缺少成體系的表演教學,大部分演員并不遵循某一個派別,而是在實踐中摸索合適自己的表演方法。 像香江的許多影視巨星,包括周興池、周閏發、梁朝偉在內,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一種表演風格,并將它發揚光大。 值得一提的時候,優秀的演員,往往是感性強于理性,加上他們需要綜合運用各個派別的方法,所以演員自己闡述自己的表演派別,未必能說得清楚準確。 所以,曹軍從來沒有特別要求,王兵兵要固定選擇哪種表演方法,而是從自身出發,能用體驗的就用體驗派,不能體驗的部分,就用表現派和方法派,三種表演方法結合在一起,去演繹小水這個角色。 在聆聽曹軍教誨的過程中,王兵兵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可以說是受益匪淺。 就這樣說著聊著,曹軍和王兵兵的距離,越來越近,近到能夠聽到彼此的呼吸。 倆人互相凝視著彼此,曹軍發現王兵兵的眼睛里,充滿了柔情…… 曹軍越靠越近,低頭打量著王兵兵,喘了口氣,然后低下頭,準備跟王兵兵索吻,王兵兵也仰起頭,閉上眼睛,將嘴唇湊過去。 兩人的嘴唇漸漸接近,終于吻在了一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