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朱棣眼神微動,說到唐太宗明顯來了興趣。 知道的都知道,這位永樂大帝,對唐太宗可是十分推崇的。 朱瞻基一句話瞬間集中了他心里癢癢的地方。 朱瞻基收拾了一下心思,開口道: “《貞觀政要》有言: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敝其耳目,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于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征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 朱瞻基話落,朱棣還在思索著朱瞻基背的文章和平絨有什么關系。 一旁早就心里開始憋著壞的漢王朱高煦就忍不住站了出來,開口道: “大侄子,《貞觀政要》,二叔也是讀過的,這明明是治國之策,和平絨有何關系?” “二叔,你是不是傻,孟子都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貞觀政要》為何就不能用來平絨?” 朱瞻基知道自家這個傻憨憨二叔沒按好心,說話時也沒留情,看著朱高煦一張尖耳猴腮的臉,繼續道: “二叔,我問您,我們打仗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朱高煦:“………” 打仗的目的是什么? 別人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他打仗是為了努力表現,畢竟老爺子不止一次拍著他的肩膀讓他努力了。 但是這話顯然是不能說出來的。 見朱高煦不說話。 朱瞻基又看向御座上的朱棣,朱棣見到朱瞻基看過來,頓了一下,看向御道上的那些大臣。 這些大臣們一個個見朱棣看來,也是陷入沉思。 片刻,只見一個老頭站了出來:“太孫殿下,臣以為我們打仗的目的是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還漢人一片大好河山!” “您是?” 朱瞻基看著這老頭撓了撓頭,他不上朝,平日里也不接觸政務,對朝堂上的官員還真不熟悉。 老頭聞言也不生氣,淡淡一笑道:“臣戶部尚書,夏原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