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軍隊奪權-《朕即大宋》
第(2/3)頁
不要覺得士兵們會嫌棄衛勤軍,事實上全軍將士爭先恐后的想加入衛勤軍。倒不是因為這里有大量漂亮護士小姐姐,而是衛勤軍相比于小卒,他們更像是一群軍官。
尤其衛勤軍的治粟使司,這一司下面有四個營,每營五百人。看規模便可知,這兩千人不可能供應龐大軍隊的運糧工作。他們的職責是統籌為軍隊征發的徭役,監督百姓運送糧草的。他們更像是官府管理徭役的小吏。
不同點是,若遇到戰事,他們需要集結起來,列陣作戰,守護糧草,等候大軍集結。
這點危險性,可以疏忽不急。如果敵軍主力都打到大后方,斷絕糧道了。那戰局肯定已是十分危險,他們就算在前線也未必比送糧更安全。除此之外,絕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大后方督運糧草,一個敵人也看不見。
總而言之,國家混亂之際,軍隊權柄會顯著增加。神武右軍就屬于這種典型情況。
他們借著淮南平叛的時機,將運糧權從文官手中奪到自己掌控之下。淮南各個城池,府庫情況各有差池,朝廷也無法詳細掌控統籌。神武右軍的治粟使司便自行派軍隊去搬運。
這種模式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倒也使得朝廷公卿們增加了些許自信,給了軍隊一點點信任。自中唐以來數百年對軍隊的防范戒備之心,有所緩解。
因為就目前情況而言,誰都不相信神武右軍會叛變。不僅僅是神武右軍主將岳飛赤膽忠心,更重要的是神武右軍從上到下,無論軍官、士官還是士卒,都有著一顆忠義之心,貫徹著《春秋》大義,想的都是盡忠報國、護衛桑梓。
這種情況下,就算主帥由岳飛換成了其他人,這支軍隊也不會跟隨主將造反。
也由此,武將和軍隊不再是大宋朝君臣最為防備的對象。
大宋自上而下都依稀察覺到了,控制軍隊的方式似乎并不止打壓貶低一種,也可以是向軍人貫徹一種高尚的精神,即忠于國家、忠于民族,保家衛國的精神。
甚至于一些儒家學派更加激進的提出,士大夫們也需要貫徹這種精神。士大夫總是自詡國而忘身,那為什么在國難當頭時卻總是有人賣國求榮?難道高貴的士大夫連武人都不如?
當然因為時間尚短,這種流派還未發酵出影響力,只是在一些州府中冒出了些許萌芽。即民族主義萌芽,這個民族的所有子民,無論文武都應該忠于諸夏。
這種思潮,最激烈的地方還是在軍中。因為軍中每日都在講《春秋》,講忠義,講忠君報國。
神武右軍的將士最是堅信趙桓那句“朕即國家”。在他們心中,一切與官家意志相悖的,都是叛逆,是可能威脅自己利益的叛徒。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