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制度-《三國騎砍》
第(2/3)頁
田信這里返回關中,江都的大朝會、鄴都的大朝會也如期舉行。
可以預見,今后三五年內不會再爆發決戰規模的戰斗,所以國內太多的軍隊需要重新編制,以適應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拼的就是誰休養的更快,誰發展的最好,這是為下一輪決戰做鋪墊。
季漢帝國的軍事支出是一個巨大的財政包袱;魏帝國卻沒有軍事相關的財政包袱,正因為沒有包袱,所以魏軍的戰斗意志薄弱,戰前容易潛逃,作戰時容易潰敗,一敗就無法再收拾。
魏帝國的作戰方式永遠是少量精銳部隊當尖刀,數量龐大的士家部隊跟著搖旗吶喊……所以魏軍的戰斗力忽高忽低,原因就在精銳部隊的配比。
當曹操施行屯田制度的時候,就選擇了要錢,而不是要戰斗力。
屯田制發展過程中,又選擇了向世家、豪強妥協,所以屯田士家的戰斗力就更低了。以至于魏軍的很多戰果,都是依靠朝廷大義,聯合割據軍閥一起打出來的。
漢軍的問題不像魏軍這么嚴重,就是個簡單的財政問題。
只要裁減野戰部隊的常備規模,就能迅速降低軍費。
可裁減部隊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田信給趙云衛軍割了二十個南陽籍貫的營,這些營的軍吏不能明著反對,也平日里也沒少給趙云制造麻煩,更是故意攜帶,引發了宮城投石事件。
就單輪部隊裁減,那肯定會有一個手心手背的選擇。
這種時候不需要考慮,肯定是領軍校尉、都尉、雜號校尉、中郎將、雜號將軍的番號被優先裁撤,這些人轉職地方,充任郡縣主官;或擢入中樞,充實公卿衙署,再不行也有朝議官這類清貴、有面子的崗位暫做安置。
所以漢軍裁減軍隊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不論關羽、張飛還是諸葛亮,都能壓得住局面。
雜號將軍、校尉只能接受裁減的安排,頂多誹議幾句……除了北府自給自足外,其他軍隊失去地方撥發的給養,立馬就得餓肚子。
威望、人情、給養、軍心四個方面交疊在一起,漢軍各部只能束手待命,接受裁減。
配合的好,說不好下一輪開戰,重新征發、組建部隊時,他們還能重返指揮崗位,建功立業。
可一旦涉及到具體的利益,許多事情就有了更多的說辭。
比如府兵制度的優越性……雜號校尉、中郎將們并不愿意這么直接的交出兵權,多少想掙扎一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