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肥地的趙軍邊騎大營,有著與趙王宮一樣的焦慮。 李牧,此時剛過不惑之年,雄壯的身體端坐于帥帳之中,只是在他的剛毅的眉眼之間,此時卻充滿了憂慮。 “將軍,大王的詔令怎么說?”在李牧的下首位置, 一個青年將領問道,其復姓司馬,以尚字為名。 “大王對我們只帶來七萬援軍的事情很不滿。”李牧道。 “大王想來也是擔心,我們七萬大軍不足以對抗秦軍,畢竟,在對面是桓齮的十五萬秦軍。”司馬尚說道。 “十五萬秦軍固然可怕, 但二十萬狼族大軍又何嘗不可怕,若是不留下幾萬兵馬,一旦狼族南下, 北境就要變成一片赤地了。”李牧道。 “道理是這樣的道理,但在大王那里?”司馬尚憂慮道。 “是啊,大王那里不好交待,而秦軍也出乎我的預料,桓齮此人當年是白起的副將,雖然沒有盡得白起的真傳,但也學了五六分的本事,善攻堅奔襲。”李牧道。 “在我原本的推演中,當我帶著七萬邊騎南下之時,桓齮以十五萬大軍的優勢兵力定會主動出擊,如此,我軍就可以在桓齮最擅長的領域中擊敗他,卻不曾想到,桓齮竟然如此沉穩, 以優勢兵力面對弱勢兵力的我們, 竟然選擇拒收, 一下子主客易勢。”李牧道。 當年的白起將步兵戰法演變了巔峰,其奔襲能力之強,甚至還在騎兵之上,而桓齮作為其當年的副將,在此道上的造詣也是極為身后。 而李牧同樣也擅長此道,而且他的速度要比桓齮更快,在桓齮不了解他這個對手的情況下,李牧有自信在桓齮最擅長的領域擊敗桓齮。 但是,事實上卻完全想法,不是桓齮不了解他,而是他李牧不了解桓齮,面對李牧,桓齮這位秦軍之中的第二任竟然選擇了堅守,這就讓李牧十分難受了。 而不能取得勝利的同時,也會讓他在北境留下三萬兵馬的事情成為一個隱患,來自趙王宮的隱患。 “將軍,你我們接下來怎么辦?”司馬尚問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