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烏丸,又稱烏桓。 原與鮮卑族同屬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紀,為匈奴所破,遷至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名(又有以族名命名山的說法)。 至漢武帝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地區后,烏丸部臣服大漢,南遷至幽州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 至漢光武帝時期,烏丸又經歷了一次南遷,逐漸和漢民混居。 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丸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如今,其中的六部分烏丸勢力尤為強大。 一為遼東峭王蘇仆延,統領烏丸一千多個部落。 二為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統領烏丸五千多個部落。 三為右北平汗魯王烏延,統領烏丸八百多個部落。 值得一提的是,右北平為公孫瓚管轄范圍,所以對當地烏丸勢力打壓極重,因此,汗魯王烏延的烏丸勢力可以稱之為最弱。 且這三個幽州西部三大烏丸勢力,將在初平年間,也就是這幾年內,因為丘力居死后,雄才大略的侄兒踏頓擔任烏丸大人,而三大勢力皆臣服。 被袁紹矯詔加賜,成了后來曹氏集團的強大對手,史稱“三郡烏丸”! 第四股勢力,則是以閻柔、鮮于輔、王松為主的,盤踞在漁陽、廣陽、涿郡范圍內,和漢民混居的烏丸勢力。 因這部分勢力和漢民融入最深,閻柔更是以被烏丸俘虜去的漢人身份獲得重用,如今也為幽州刺史劉虞重視,在懷柔政策之下,這部分漢胡雜居,倒是生活的最為平穩。 這部分烏丸勢力,也在曹操戰勝袁紹,進駐河北地區之后投誠,為后來與“三郡烏丸”對敵,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因此,這股由漢胡共同領導的烏丸勢力,被稱為幽州烏丸! 第五股勢力,為此時駐扎在上谷郡范圍內的難樓部,其統領的烏丸部落,多達九千多! 第六股勢力,則是和并州接壤,位于王澤管轄的代郡范圍內的普富盧部,其下部落也有千余。 這六大烏丸勢力中,最出名的,當屬后來曹氏集團的心腹大敵,以還未總攬大權的踏頓為首的遼東、遼西、右北平這“三郡烏丸”! 烏丸的統領的每一個部落,稱之為一落,一落有戶籍約20-30戶,人數大約在120人左右。 每一落,在不窮兵黷武的情況下,征調的兵員一般為2-3人! 而這三郡烏丸,在后來跟曹氏集團開戰的時候,踏頓已經組織起了十余萬的兵馬! 要記住,這十幾萬,可不是什么雜兵,也不是什么夸大的詞,而是一個個于馬背上生長,善騎善射的烏丸精銳! 而就是這么一支為后世聞名,稱為“天下名騎”的精銳,卻造就了一個名將的誕生。 這位名將,自然就是率領曹操底下五千精銳虎豹騎,帶領一應曹氏集團將領,大破踏頓兩萬先頭部隊,并陣斬踏頓,平定烏丸之亂的張遼,張文遠! 這是東部的“三郡烏丸”始末。 至于中部的幽州烏丸,無論是現在,還是在之后劉虞、公孫瓚、袁紹等相繼死去后,都與大漢交好,其管理層如閻柔、鮮于輔等,都在不同時期受到了重用。 可以說,這一部分,才是真正成功的漢胡雜居的成果。 而西部最強大的難樓、普富盧這兩大西部烏丸,卻在之后的歷史進程中沒有多少戲份。 除了這兩大烏丸勢力的地理位置較為靠北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連番的戰爭中,他們的善戰之士,都被借用消耗的差不多了。 沒錯,就是借用。 因為上谷郡烏丸勢力和代郡烏丸勢力,大部分居于長城之北,放牧于北原,不同于三郡烏丸那樣經常對漢民劫掠為生,又不同于中部以閻柔為首的烏丸勢力,常與漢民互通有無。 再加上,其勢力范圍,直接與匈奴、鮮卑等族接壤,相比如今以丘力居為首的東部三郡烏丸,還有閻柔部的漢胡雜居烏丸,這部分烏丸,來的更加純粹。 導致,他們日常的生活開銷,都來源于老本行,放牧! 一旦天時不利,則很容易餓殍滿地。 為此,在大漢興盛之時,上谷、代郡烏丸就充當了北拒匈奴的先鋒勢力,大漢會給其相應的回報。 直到如今皇權衰頹,這兩郡的烏丸勢力則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經濟物資來源。 不得不用自己的部隊來替別人打工,以換取部落生活所需的物資。 就比如之后劉虞騎兵數十萬討伐公孫瓚; 或者是之后袁紹拉攏烏丸勢力討伐公孫瓚; 亦或者是最后協助曹氏集團討伐三郡烏丸; 這烏丸勢力中,最大的上谷郡、代郡烏丸,都以雇傭兵的形式加入其中,卻又因為只是一樁交易,交易完成之后,就沒有了后續的戰果分享了。 導致在同族以踏頓為首的三郡烏丸被曹氏集團平定之后,他們就失去了自己的作用。 一部分,西遷和匈奴混居,一部分,則北遷和鮮卑雜居。 當然,以普富盧為首的代郡烏丸殘部,則繼閻柔之后,也跟隨了曹操。 烏丸從此之后,便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之后的五胡亂華中,例如匈奴、鮮卑兩族中,其實都有難樓殘余勢力的加入! 這些都是后話,也只是原有的歷史進程,如今,因為秦耀的這一只蝴蝶產生了與原史大相徑庭的進程。 (很難受,包括三國志還有其他的史書,只有關于三郡烏丸和閻柔這個漢人統率的烏丸的后續記載,而難樓這部分最強大的烏丸勢力,卻在后續的歷史中突然銷聲匿跡了!) (為了尊崇史實,我費盡心思地查了,甚至還在三國貼吧跟人吵了半天架,昨晚碼的兩千字也覺得不滿意,又重新排版書寫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