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這種和諧的相處,并沒有持續多久。 原因,自然就是各階層之間出現了矛盾。 以往年歲好的年份,漢匈之間都能填飽肚子,自然是不會引起什么變故,可只要哪一年的收成不好,野蠻落后的外族便會催生出他們骨子里的原始基因! 沒糧,搶! 沒女人,搶! 憑什么漢狗占據的土地都是最肥沃的?憑什么漢狗的女人都長得那么水靈? 我們憑什么沒有,那沒有,我們就搶! 這種事情,自漢光武之后,便時有發生,針對一些小規模事件,漢室也是抱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心態,隨他去吧,反正沒搶到自己頭上,些許百姓,被搶就搶了唄,死就死了唄,反正過兩年又好了。 如果是發生了大規模,比如打草谷之類的,那漢室皇宮里的大臣們,就會開始商量對策了。 南匈奴有點不服管了,要不打一頓? 不行,并州太遠了,等我們派軍隊過去,他們早就跑了,要是惹得他們生氣叛變了,得不償失。 那怎么辦呢?安撫唄!這是最省錢省事的辦法了。 只要他們不鬧事,給點東西也無妨嘛! 可憐被劫掠的并州老百姓,統治階層根本就沒把他們當回事,反倒是搶打劫殺的那些外族畜生,不止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是多得了一筆撫慰金! 這一下子,部分南匈奴以及烏桓、鮮卑那些原本站在一旁觀望,生怕大漢朝廷會對他們展開報復的人,一下子也紅了眼! 可憐老百姓,原本是漢匈同居的那些郡縣,儼然成為了南匈奴補充自身的后勤倉庫。 大漢朝廷的不作為,也讓南匈奴和其他諸如烏桓、鮮卑、羌胡部落愈加肆意妄為,他們仗著大漢需要他們鎮守北疆,面對北匈奴等外敵,不僅不斷地擄掠周圍漢族百姓,更是對大漢朝廷索求無度! 早在桓靈年間,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便發現了這一禍端,上書朝廷,提及大漢邊疆2000余里均被胡人侵蝕,希望朝廷不要再縱容胡人作亂。 奈何,當時的大漢一派繁華,只知享樂的王公大臣們,哪會考慮到遙遠的邊疆,百姓已經是苦不堪言。 當然,縱使他們知道了又如何,并州本就苦寒貧窮,若能用一個貧窮之地換來外族與大漢之間的安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而這樣的小打小鬧,直至中平四年(187年)徹底爆發,南匈奴的休屠胡部叛亂,殺死了當時的西河郡守,連帶著時任并州刺史的張懿也戰死沙場,休屠胡部殺了南匈奴單于,為此,南匈奴一分為二。 一為叛亂的休屠胡部擁立的須卜骨都候。 一為老單于之子,于夫羅! 而于夫羅被驅趕,率殘部,投靠了當時崛起于西河郡白波谷的黃巾軍-白波軍,兩方人馬結合,也開始在并州四處劫掠,不過討董之時,白波軍裹挾著當時的西河郡守崔鈞,將部隊拉到了河東地區,威脅雒陽京畿之地,側面為討董事業做出了部分貢獻。 可以說,賈詡提點李儒遷都的計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怕這支白波軍南下直指雒陽! 到靈帝末期,并州原有的九郡,其中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五郡已經盡數落入外族的管轄范圍,其余諸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略。 之后,并州再度被進一步瓜分,時至今日,烏桓占據了西北部朔方郡、東部的雁門郡以及太原郡北部部分地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