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季秋被懸空寺的靜明法師賜下法號,隨他游歷三月有余,見遍了這大乾朝底層百姓的苦楚生活。 干旱大地,莊稼顆粒無收,遍地災荒之下,易子而食都非不可能之事。 這些情景,無疑是給了季秋很大的震動。 說實話,即使活了兩輩子,他都沒有見識過這種慘狀。 不過該說不說,靜明這位武道高手,確實無愧道德高僧之稱。 每至一地,凡有餓殍遍地,這灰袍僧人都會短暫停留,送予一口吃食,若有人不幸餓死,更是會親自吟誦地藏經,以表敬意。 按照他教授真如的話來講,這乃是修行必經之道,世間如苦海,作為凡俗,既承佛脈經意,當時時刻刻以戒律為重,銘記于心。 布施天下,乃是為了來世修行福源,所以作為佛門弟子,一定要有慈悲之心。 以身作則,不外如是。 要季秋真不過是三歲稚子的話,那么這些言傳身教,無疑是會在他的內心深處,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但靜明卻不會想到,這小小童子的身軀之中,卻存在著一個歷經三世沉浮的靈魂。 不過即使如此,季秋也不免對這個表里如一的道德高僧,起了幾分真正的敬意。 對于這種人物,季秋可以不認可他的道義,但他一定不會否認他的禪道。 因為對于靜明而言,這就是他踐行了一生的真理。 時光飛逝,只在彈指間。 三月后,懸空寺。 彌漫綠林的青山拔地而起,足有上千米的高峰佇立于此,一座座顯眼肅穆的古樸佛寺隱于林間,由得一條山路自上而下,叫人油然而生莊重之感。 這就是大乾朝京城附近有名的佛寺,也是一方武學大派,懸空寺。 至今為止,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懸空寺曾經的開派祖師,更是一名尋到了修仙機緣的入道大能,至今尚未隕落。 但傳言畢竟只是傳言,至于究竟有沒有人見過那位,就不得而知了。 在凡俗之中,莫說是虛無縹緲的所謂入道,哪怕是武道先天,都幾乎難得一見,到哪里都是座上之賓。 “我們到了。” 灰袍僧人洗去一身風霜,帶著季秋立身于山路最下方,看著上面菩提樹下所銘刻著的懸空寺山門,輕聲笑道: “真如,自此之后,這里就是你的家。” “走吧。” 隨著僧人抬步踏于石階,這百年古寺的全貌,便盡數印入季秋眼簾。 云霧繚繞,松柏長青,坐落于凡俗的百年大派,與那仙家圣地唯一的區別,估計也就只有靈氣與神通了罷。 循著高峰一路往上,與靜明一道于那黃墻黑瓦的正寺之內拜會首座方丈,正式入了門墻之后—— 季秋便隨著他的師父靜明,于山腰別院,開始了他輪回模擬的第一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