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上世紀60年代,光刻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使用的是普通的可見光光源,那時候的光刻機其實就是拿一個大燈泡照射掩膜板,和照相館里沖洗照片沒啥區別。 80年代,光源進化為采用高壓放電汞燈產生的436納米和365納米光源,前者稱為g線光源,后者稱為i線光源,都屬于近紫外光源。 90年代之后,出現了使用準分子激光器的248納米、193納米和157納米光源,分別稱為krf、arf和f2光源,屬于深紫外光源。 再至于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的euv光刻機,使用的是13.3納米的極紫外光源,它的出現時間已經要算到2010年之后了。 時下,g線光源還是集成電路制造中使用的主流光源。i線光源光刻機已經問世,但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至于krf,實驗室概念已經提出來了,真正投入使用,還得是十年后的事情。 光刻的原理,與沖洗照片是一樣的。首先,要把電路圖制作成底片,稱為掩膜。光源通過掩膜照射在涂了光刻膠的芯片基材上。 光刻膠由樹脂、感光劑、溶劑和添加劑組成,其中的感光劑在光線照射下會發生反應,使曝光區的光刻膠溶解,這就相當于把掩膜上的電路圖案復制到了芯片基材上。 隨后,再進行蝕刻、離子注入、封裝等操作,一枚芯片就制作完成了。 光刻膠中感光劑的選擇,與光源是密切相關的,這涉及到化合物在不同波長光線作用下的變化,機理十分復雜。 徐云是知道這些概念的。他原本就是物理系的學生,楓林研究所聘請他的老師前來參與這個項目,就是因為其中涉及到一些光學方面的問題。他在項目組里耳濡目染了這么久,對于這些問題自然是非常了解的。 聽到高凡的問題,徐云也只能把心里那些雜念拋開,認真地答道:“我們現在研究的重點,就是g線光刻膠,這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 “i線光刻膠這方面,畢主任在實驗室會議上提過幾次,讓大家有時間做一些積累,不過目前條件還不成熟。再至于說krf光刻膠,好像國外也剛剛開始研究吧?” “你說i線光刻膠的條件不成熟,是指什么?”高凡問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