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首先是帥級: 增設大元帥、小元帥爵位,在這之上,設立十星爵,星級越多,爵位越高。 就比如: 一星小元帥,十星小元帥,一星大元帥,十星大元帥。 然后是將級: 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設十星爵。 校級則是,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再往后就是尉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最后則是士級,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如此設立軍功爵位,一百八十星,一百八十等爵。 之后整飭兵制, 變法軍團制度: 帥團,百萬人一支。 將團,十萬人一支。 校團,一萬人一支。 尉團,一千人一支。 兵團,一百人一支。 聯(lián)營,五十人一支。 聯(lián)排,五個人一支。 變法最后,則是田制, 徐靈打算參照三國時期曹魏的屯田制來變法。 曹操的屯田制,其實弊端很多,但在戰(zhàn)時,卻是非常適合。 后世有很多政治家和軍事家都頻頻點贊過。 這一點,徐靈是記憶尤深。 然而,何為屯田制? 將靈國土地,分為五十人民屯和六十人軍屯。 在民屯中,每屯設立‘屯長’,監(jiān)督農(nóng)民種地,收獲的谷物,則與國府分成。 庶民如果使用官家的牛來耕種,則國府分六成, 庶民如果使用自家的牛來耕種,則國府分五成。 軍屯則農(nóng)時種地,戰(zhàn)時打仗,谷物收成自然是國府全拿,但相應的,要發(fā)給士兵軍餉,管住管飯。 三國后期, 魏國的屯田制極為恐怖,弊端顯露, 國府竟然拿八成,這讓庶民們怎么活? 自然是鬧得民不聊生。 而且,在民屯里,庶民只要被分配了,就終生不得離開自己的田屯。 這也極大限制了庶民的自由,是會遭到庶民反對的。 徐靈對此做了一些修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