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城外,靠著不知道到底靠譜不靠譜的簡親王三個字勉強穩定下來士氣的鄭軍正在晝夜不停的挖地道。 城內,工人們仍舊熱火朝天的干著工作,往來的商船同樣也是晝夜不停,通過海運開戰著貿易,反倒是對城外的挖壕溝的軍隊幾乎是懶得搭理的一種狀態,時不時的派出以百人隊為作戰單位的小規模部隊, 不帶著手雷出城騷擾一番,全當練兵。 城頭上的將士們在子彈供應充足的保障之下更是開始了射擊訓練,由武器工廠制作的,數量極為稀少的,造價極為昂貴的,實際上一點也不實用的線膛槍, 用壕溝里的敵軍來展開了槍法的競賽。 說來也是搞笑,這線膛槍本來是劉大炮為自己準備的秘密武器, 本來是始終秘而不宣的, 吳三桂和耿精忠都沒告訴。 他還滿心歡喜的以為自己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第一把線膛槍弄出來的時候還拿到老勒的面前去顯擺,結果老勒一句話就把他給整懵逼了:“你造這種沒用的東西干嘛?” 劉大炮還以為是老勒不識貨,詳細地給老勒講解了一番線膛槍的原理和膛線的作用,結果老勒用看傻子一樣的目光看著劉大炮道:“劉,看來你也并不是和我想的一樣對這個世界特別的了解,依然還是有你們亞洲人的局限性?!? 劉大炮不明所以,結果老勒告訴他,線膛槍這玩意,歐洲那邊十五世紀的時候就研究過,已經研究一百多年了,只是因為不實用,所以一直沒有成為歐洲火器的主流裝備而已。 劉大炮本來還是有點不服氣的,安排了天地會的親信們進行了大量的試射,這才不得不承認人家老勒說的是對的。 武器進步的這種事, 真不是一個簡單的小發明就能跨越一大步的。 原因也很簡單, 膛線這東西,說穿了也沒什么復雜的, 最原始最簡單的膛線只是在槍管內壁刻上一圈螺旋紋而已,劉大炮造的膛線也是如此。 這樣的話子彈出膛的時候會高速旋轉,高速的旋轉會大大增加子彈的穩定性,減少風對子彈的影響,使子彈打得更遠,運行軌道更直,也就是中遠距離的瞄準終于擁有了意義。 只需要造一個長長的,精鋼制作的,邊緣極為鋒利的螺絲,半徑小于槍管外壁,大于槍管內壁一乃乃,插在槍管里使勁使勁擰,就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在槍管內壁劃線了,當然,這需要很高的精度,長螺絲和槍管的直徑必須嚴絲合縫,在沒有標準化機床的年代造一個這樣的螺絲能把手工師父為難半死, 且多磨幾把槍械之后螺絲的鋒利度也會大大降低,導致成本大幅度攀升。 當然成本這個問題用在武器的身上, 劉大炮也不是不能接受,大不了造價貴一點,產量低一點,交給精銳集中使用唄,說到底怎么算也比養匹馬來的容易。 然而問題是,這種線膛槍因為槍管內壁的螺旋結構,會留下大量的火藥殘渣,燃燒殘留等,槍手每開一槍,就必須要用長長的刷子,仔細地清理槍管內壁的殘留才能再開第二槍。 否則火藥渣子擠壓彈道內的子彈使子彈產生形變,進而破壞槍管,進而導致炸膛。 這還是絲毫不考慮裝填過程中鉛彈在膛線的影響下變得更費勁的操作難度。 事實上除非是新槍,否則再如何認真的清理,這個火藥的渣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清理干凈的,槍械的使用壽命可以說是極短的了。 換言之,原本的滑膛槍在劉大炮創造的紙包火藥加持下可以做到20秒一發,手速特別快的槍手可以做到12秒一發的極限裝填,三段式射擊之下四秒鐘一發子彈,齊射的威力已經非??捎^了,無非是射程近一點,準頭差一點,但是近距離齊射本來也沒必要整得太準不是。 而線膛槍因為清理槍管的時間大大長于滑膛槍,一分鐘也不見得能開得了一槍,且極難做到齊射,更遑論對裝填要求精準到秒的三段式射擊了,且這線膛槍制作成本還極高,還賊特么容易壞,還特別容易炸膛。 結論就是:這玩意但凡是能有一點用也不至于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劉大炮也就只能把這東西扔給守軍打著玩,畢竟在這種低烈度的戰爭之中,時不時的一發冷槍,時不時的還能打死人,好歹也能給敵軍創造一點心理壓力。 更重要的是練習了槍法,雖然暫時看來沒什么用,但是劉大炮卻也并未完全放棄線膛槍的研究,他相比于土著最大的優勢就是很清楚的知道到底什么研究方式是對的,槍法好的士兵早晚用得上。 再說滑膛槍在近距離射擊的時候槍法總還是有用的,遠程射擊練得好,近距離射擊那還不是十拿九穩?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是明擺著的,無非還是在子彈上下功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