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林榮亨坐在自己的辦公座位上,手上轉動著鋼筆,腦子里在考慮問題。 恒大地產在1973年3月前,發展物業的純利,可能高達2.5億港幣以上;再加上黃金和股票的投資收益,就算1億港幣。 這樣一來,在股災來臨前,恒大地產就有3.5億的純利,足夠支付目前的貸款,還能剩下7000萬港幣;至于收租利潤,這些是支付利息的。 在不考慮后期貸款及股市集資的情況下,林榮亨僅僅用了三年,將恒大地產的凈資產擴張到:10幢優質大廈、一塊優質商業地皮(銅鑼灣)、星河中心的購物中心、價值2億港幣的地皮及發展物業、7000萬港幣的流動資金。 總價值在9億港幣左右! 而恒大地產的成本可以算出了:林榮亨的自有資金2000萬港幣、股市集資1.1億港幣(截止目前),總計1.3億港幣。 年回報率高達190%,這簡直是商業神話! 當然了,恒大地產并不會停止腳步,后續的貸款、集資依舊不會停止。 貸款方面:在股災來臨前,恒大地產的負債率控制在三成以內;太低不利于恒大地產的股票下挫,林榮亨個人的增持就需要更多的資金;太高可能導致公司的信譽受到影響,不利于展開以后的商業活動。這里還有一個問題,貸款的使用問題,盡可能投資黃金以及作為現金流,用于地產抄底;少量的資金用于進行地產活動,掩人耳目。 集資方面:大概分為兩次集資,一次是1972年下半年,一次是1973年2月;1972年集資2億港幣去換優質物業,價格雖然高,但機會難得,還可以趁高點拋售一些非優質物業及地皮;1973年2月集資3億港幣,全部用于接下來的抄底活動。 這樣一來,在1973年至1974年的機會中,恒大地產在不動用林榮亨個人自有資金情況下,將完成追上置地的壯舉。 而林榮亨的個人自有現金流,在1974年底,也將達到70億港幣以后。 這樣一來,林榮亨的實力已經在1975年,超過了怡和,可以向匯豐銀行追趕了。 ...... 8月16日,葛亮洪醫院。 安琪產下一子,林榮亨為他取名‘林嘉華’,希望他以‘華’為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