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辛方正獨自來到縣衙的側門。 如今這里已經是人聲鼎沸,排起了長龍。 在大營內已經有學子,都自己知識不自信的,早早的報名愿意去支教。 現在來領上自己身份牌和給學生啟蒙的教科書,然后在分配到董良的成人培訓學校里去培訓一番,結業后分派各地。 而另一批其他學科的學子也已經登記完畢,前來領取下一批考試的教材。 辛方正就是來領這個的。 排了好久終于輪到了辛方正,辛方正對辦事的小吏遞過去證明用的竹簽。 小吏接過后插進竹筒里,然后在冊子上登記。 先發給他將要教育孩童用的教材。 《算學》,《地理》,《文學》,《常識》各一套。 這些都是董良大半年來辦學的經驗中總結的,又讓眾人合力編纂出來的,具有實用性,難度適中的教材。 隨后小吏又將辛方正所屬的法家代表書籍《商君書》,《韓非子》以及諸葛亮與董良初步定下的法律思想基調的介紹冊子,共三本遞給了辛方正。 “先去接受培訓,結業后自有地方分配,考試時間另行通知,口糧由當地官府供給。” 小吏頭也不抬的讓辛方正簽字畫押。 這樣重復性的工作確實消磨激情,也不能怪小吏工作不積極。 辛方正領完了書,還沒來得及翻看,從隊伍里撤出來,見到外面有一些領到書的,迫不及待的在哪里翻看。 有些人還時不時的發出驚呼。 辛方正隨便一瞅,四周各家的學生都有,有抱著《莊子》的,有抱著《鬼谷子》的,還有抱著《淮南子》的,包羅萬象,五花八門什么都有。 只聽看他們高興的一邊往回走,一邊討論,“這么些人,一發書上千套的發,就連啟蒙孩童的書,官府都給提供,真是了不起啊!” “是啊!是啊!” “遍觀天下各地,或再往前歷數前代,未曾有如此大方的啊!” “如此重視教化,何愁無人可用,依我看來,劉使君果然是明君啊!或可寄托天命!” …… 到處都是一片歌頌。 誰能不高興呢!書籍無論是哪個時代都是具有很高價值的。 而這個時代更是無價之寶。 這個時代的人,真正有見識的,寧可有一部《春秋》作為傳家寶,也不會選擇百兩金銀。 而劉備,或者說董良代表劉備,給這些窮書生,人人發了好幾件傳家寶,這怎么不讓人欣喜若狂呢! 辛方正看著眾人的喜悅,聽著對劉備的贊頌。 心里卻明白,這是劉備手底下有高人啊! 自己不居功,把名聲留給主公。 而且要辦出這樣的壯舉,需要的可不僅僅是魄力,還需要實力。 為什么說是壯舉,因為這個時代的書籍多是靠手抄來傳播的。 而董良這里發出去的書籍何止千冊。 而讀書人又不足的情況下,要消耗多大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完成基本的抄寫。 而光用的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若是有人做出來這樣的事,一定是一個蠢貨。 勞民傷財,根本不切實際。 但是劉備手下一定不全是蠢貨,這樣干,一定是有資本這樣做的。 資本在哪里,辛方正不知道,但是當他打開書籍的一剎那,他就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 當辛方正打開書籍的那一刻,看見里面整整齊齊,大小一致的生硬的字符的時候,他就明白了,果然推行書籍的傳播是有依仗的啊! 印刷書實在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東西,但凡用過印章都可以看出來這些書籍的制作過程。 辛方正不僅感嘆匠人之奇思妙想。 董良悄悄的從縣衙后門溜走了。 看完了門口的大致情況,以及了解罷目前的改卷進程,他也沒有什么要緊事了。 大肆傳播書籍自然是董良的主意。 這樣的主意,在董良指導老鮑和老曲他們搞出來印刷術的時候就在準備了。 江南錦繡文章之地,其實說的是江東的東部。 和豫章郡其實真沒有什么關系。 豫章郡,會稽郡,都是特別大的郡,雖然現在的豫章郡被分開了。 如會稽郡,幾乎包含整個浙省和福省,何其廣大的地盤。但是東漢時期只有十四個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