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余貴妃想要折明珠做兒媳婦,看的自然是蜀陵侯背后的權勢。若是之前,她肯定是不敢想的,畢竟蜀陵侯走的是純臣之路,他是皇帝手里的刀,誰敢去染指? 但是前段時間,當皇帝想要把折明珠說給太子時,余貴妃突然琢磨出一點意思來。 陛下,他既想做個皇帝,也想做個好父親。 做皇帝,那就要警惕兒子們。尤其是他的年紀一年比一年大,前朝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太子奪宮之事。所以他忌憚著太子,甚至忌憚著端王。 余貴妃能走到現在,絕不是愚蠢之人。她知道兒子端王是陛下提出來的一個木樁子,這個木樁子放在了太子身邊,綁住了太子的腿,讓他不能走太快。 作為木樁子的生母,她其實是不愿意兒子被這般對待的。但是這么多皇子,不是端王去做木樁子就是別人去。 做了木樁子,可能還會得到皇帝的目光,能走在儲君身側,離皇位更近一些。 那何樂而不為呢?天下哪里有不想做皇帝的皇子,既然有了這個機會,那就要抓住。 所以余貴妃和端王抓住了這個機會。 但她和端王有一樣不同。余貴妃懂端王是木樁的道理,端王自己卻不懂。 他不懂,余貴妃也不告訴他。端王到底年紀不大,萬一聽了這背后的真相露出了什么情緒,得到了皇帝的厭惡,那才叫得不償失。 再者說,有她替端王看著,暫時也不要緊,這木樁子還是小樁子,陛下覺得這樁子尚且還年幼,正是想好好照顧之時,不會去讓他和太子硬碰硬。 余貴妃準備等以后端王受了挫折,自己看透了皇帝的心思,等那時候,她再去跟他分析這里面的事情,去安慰他。 帝王家無情,既然走了這條路,有這個心思去爭儲位,自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天下好事,哪里能被一人得盡,余貴妃心里看的很明白,所以即便皇帝此時在她的賞菊筵上賞賜葡萄給太子,她也只是心里不好受,并沒有去怨恨。 她知道今天的重頭戲是折明珠。皇帝既然還是想做好父親的,那能把折明珠給太子,也就能把她給端王。 余貴妃很明白,皇帝這個好父親,不是只做太子的好父親,也不是只做端王的好父親,他是想做所有子女的好父親。 既然這般,那她所謀劃的事情,就已經勝了一半。 她這般如此如此這般的盤算了一番,覺得事情有了把我,于是笑著跟皇帝道:“陛下,今日來的姑娘和少年郎可不少。” 然后指著一個姑娘,“那是楚臨侯家的姑娘吧?瞧老二,雖然不動聲色,但眼睛都黏人家身上了,等明年開府成婚,您怕是就要抱孫兒了。” 皇帝喝了一杯酒,聞言看去,果然見老二臉有些紅,盯著人家姑娘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