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文宗論道-《九天煉神訣》
第(3/3)頁
文軒再次問道:“南華真人曾言,執道樞立于環中,以應無窮,你可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葉長生點點頭:“所謂道樞,便是道的中心。結合上下文,這句話大概是說,執定是與非之間的本心,就像是站在一個圓環的中心,可以應付任何變化。”
長生說罷,生出明悟,驚訝道:“道樞,便是中庸?”
文軒微笑不語,繼續發問:“佛門有言,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你可知道作何解?”
葉長生想了一下,謹慎道:“大概是說,一個人的內心似空非空,處在清凈之中,一旦對外物有了感應,便邊應了便是,應了之后,卻是在內心絲毫不留痕跡。”
長生說罷,眼睛一亮:“這也是中庸的境界?”
文軒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淡淡道:“你可以說,佛道兩家的境界疊加,便是中庸,也可以說,原本它們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根本不能為任何詞匯所定義。”
文軒感嘆了一聲:“夫子曾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他老人家直到七十歲,才達到了中庸的境界,我等怕是有生之年,也難望其項背啊。”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正是“道樞始于環中而應無窮”,不正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葉長生心中生出明悟,不禁嘆服。
這個境界確實高,別說凡夫俗子,怕是修行百年的高人,也達不到吧!
不管是老莊還是孔孟,還有佛門祖師,儒釋道三家的先賢們,他們在那個年代,智慧已然達到了人類所能抵達的極限。
也正因如此,千萬年后,后人一面從中汲取智慧,一面感嘆他們的高大,他們的難以超越。
而一些粗鄙而又功利的后人,把先賢的智慧強行拉低到自己可以理解的層次,更為了一己之私而曲解它們,自認為得道而沾沾自喜。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南華真人的這句感慨,長生如今有些明白了。
感嘆之際,大錘忽然冒失地走上前來,低聲道:“公子,蘇小姐出事了!”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石泉县|
兴义市|
循化|
丰台区|
漾濞|
潼南县|
常宁市|
法库县|
紫阳县|
威海市|
礼泉县|
中牟县|
太原市|
济阳县|
康平县|
惠东县|
吴堡县|
社会|
浠水县|
沧州市|
平和县|
桂阳县|
同心县|
麻城市|
册亨县|
左贡县|
玉树县|
河西区|
通州区|
武冈市|
郧西县|
临沂市|
临猗县|
抚远县|
抚顺市|
清镇市|
资兴市|
遂平县|
桓台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