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做完了翻譯的項目,聞子吟提前申請了畢業和學位,憑借著老師渠教授和一貫以來強大的學習能力,以及優秀的履歷,她的申請很快被批準了。 聞子吟沒有讀第二學位的打算,直接選擇了繼續讀研,聞父聞母都在家,她拒絕了莉娜的提議,申請哈佛研究生,聞子吟來這個世界的目的并不是學習或者優秀的學歷。 現在對她來說,國內的事業和聞父聞母才是最重要的。 繼第一篇散文后,聞子吟又相繼多篇文章,各種文體都嘗試了一遍,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她將得來的稿費的三分二都劃出去,作為慈善教育基金,在渠教授和父母的支持下,她建立了一個私人的慈善基金會,名為吟光慈善基金會。 家庭主婦聞母現在也加入了女兒的基金會,主要幫女兒一起打理一些基金會的事物,重新找到人生目標的她,比女兒還積極做這些事。 吟光基金會主要是從事教育援助,例如給貧困偏遠的地區建立中小學,讓當地的小孩兒們有學上,有書讀。 從學校的建設到學校設備以及學習用品書本等,這些都包含在內,只要家庭條件符合,全部免費入學。 學生們只需要負責各自的伙食就能直接入學,有的孩子自己帶飯,有的則是在學校食堂享受低廉但營養均衡的三餐,甚至一些實在困難到吃都成問題的,學校也會批準一些這樣的學生,免費在食堂吃飯。 另外就是只要是有建立學校的地方,必定有一所孤兒收容所,里面大部分卻是被拋棄的女童和嬰孩。 在這個年代,落后愚昧的農村,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只要是男娃就高高興興的養著,家里的女孩多了好一點的給口飯吃,但是得在家里做牛做馬地干活伺候。 狠心一點的直接把孩子溺死,或者直接丟棄的不在少數,聞子吟在參與建校和走訪的過程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問題。 這引起了她強烈的反感,聞子吟一直以來特別痛恨這樣的行為,這是一件封建弊端下的男女歧視,因此她回去后特意寫了一篇這樣的文,“我生而為人”,是男是女有什么關系? 那些剛出生就被拋棄的孩子,不應該承受這種世俗和大人帶給她們的偏見,因此這間吟光的收容所,應時而生。 這篇文在國內褒貶不一,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并不那么容易改變,哪怕在一些城市家庭,富有和高知并不代表著先進,但它卻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接連引起大范圍的輿論和影響。 這篇文被國際人權組織和女權倡導者所擁戴和頻繁提起,影響力不弱于那些獲得獎項的文章。 這樣的新聞回到國內,自然被媒體所報道,加上國家的公開支持里面的一些觀點,例如男女平等,應該摒棄陋習,做到家庭和社會所有的人都能權益相等,無關性別。 因此新聞報道時自然會偏向于聞子吟,一時間當所有方向都一樣,卻與自己一直以來的認知相勃時,人們才會去認真思考,會惶恐,會反省。 有一些支持者,公開譴責那些拋棄女兒的家庭,社會甚至有自發組織了這樣的檢舉監督,大部分來自聞子吟的粉絲和一些接受全新教育的大學生。 雖然一時的效果并不明顯,但是往后幾十年確實影響到了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男女社會關系,此是后話暫且不提。 記者采訪聞子吟的時候,她說:“并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驕傲或者其他一些情緒,吟光學校為什么存在?它的存在說明了了我們國家的落后和貧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