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莫愁信中先是說了相思之情,然后就介紹紫霄宮、重陽宮、青牛宮等宮闕的發展情況,有人財物等大略數量,也有個別重點弟子的詳細情況等。 后半部分則是介紹了大宋朝局的變化,近些年趙擴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始不斷惡化,因為趙志言深得他的信任,如今已經開始攝政,同時李莫愁告訴林清玄,自己會親自去臨安一趟,再給趙擴一些化龍升天散為他延壽半載。 如今大宋已經積累了十年,與全真教在大宋國內懲奸除惡,穩定治安,各個城市的安全宜居指數和行商氛圍都上升了幾個臺階。 趙希言前幾年雖然沒有什么權利,但是總也能左右些朝局,趙擴受趙志言和全真七子的勸諫任用賢臣,查處貪腐,罷免庸官酷吏,大宋整體已經有了中興之象,所以雖然士林中一再有聲音是重用道教,有亂國之象,但是“嘉定中興”也成了他們口中的一大政績。 趙擴近些年早已不大過問朝政,而是趙希言居住在青牛宮攝政,他一來是年邁昏庸,越發重視清修長生,無心過問朝局。 二來是近些年全真教越發昌盛,甚至隱隱有協助治國的征兆,但是卻有了嘉定中興的政績,他自然欣喜不已,自以為領悟了無為而治的治國要理,更是不去過問朝政了。 李莫愁的意思則是勸說趙擴直接把皇位禪讓給趙希言,然后接到重陽宮清修,如此趙志言名正言順,便可將十余年的積累化為中興大宋的舉措,然后北伐殘金,定鼎中原。 至于說勸說趙擴的理由,李莫愁回憶林清玄之前的說法,也編排好了,那就是趙擴年邁力衰,便漸漸承受不住中原龍脈被金人占據而反噬之力,倒不如讓給趙希言,反而能無事一身輕,不僅可以沒了隱患,還能安心修道。 林清玄知道以趙擴如今的迷信程度,加上趙希言與他的兄弟情深,趙擴禪讓給趙希言還真沒問題,畢竟趙擴沒有親生子嗣,皇位傳給誰都一樣,倒不如給一個有本事又感情篤厚的兄弟。 信箋足足有十余張,最后則是李莫愁的抄寫的一篇詩經《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林清玄低聲念了幾遍,微微笑道:“想我回去?我很快就能回去了。” 如今成吉思汗已經油盡燈枯,即使林清玄不停為他渡氣救命,但是性命也只在一月之間了。 只要成吉思汗一死,遠在大漠的拖雷就能繼承成吉思汗寶座,西征不管是否還會繼續,自己都不必在東歐待著了,完全可以回轉中原了。 不過林清玄又隱約有一種擔心,那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在蒙古各部面前等于是神的存在,他活著的時候蒙古的核心力量都要放到西征上,其他部族也安分守己不敢擅自行動。 可是等到成吉思汗死后,四大王子各有一方勢力,還有其他各有封地的老將們,拖雷的名望和地位怕也沒有能力壓服諸部,讓所有人都遵從自己的意愿去做。 所以即使拖雷不愿意南下攻打金宋,怕是也節制不了蒙古各部,他如果按照大家的集體意志去辦還好一些,蒙古人一定把他視為神圣的大汗,可是如果他當了大伙的路,他的兄弟侄子們可是單等著機會替代他的。 畢竟在蒙古都席卷了大半個歐亞大陸的節骨眼上,金宋大理三個小國就十分扎眼了,蒙古人豈能不愿意橫掃天下?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的繼任大汗不管自己怎么想,在蒙古的特殊制度下,繼續擴張和征服是必須的事情,所有的蒙古人都不可能看到嘴邊的肉而不去吃,不僅是為了錢和女人,同時也是本性使然。 林清玄很清楚除非自己能建成一個地上道國,不然蒙古和大宋多半還是難逃一戰,無非就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第(3/3)頁